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on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生活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拿到的会是其中的哪一块。——《阿甘正传》
上一篇中,我们知道了“攀比心”是使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之一,这是伊斯特林悖论——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所指出的其中一个原因,那么你还记得另外一个原因是什么吗?
是的,是“享乐适应”。这是指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人类很容易就能适应感官和生理的变化。比如我们的眼睛会适应光线的明或暗、我们的鼻子会适应空气中的味道。《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借用嗅觉的适应比喻与不同人交往的感受: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已与之化矣。
这样的“适应机制”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心理上。下图就很好说明了人的心理适应过程。
生理层面上的适应以及心理上的适应,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对于持续的刺激,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会自动调低对它的反应强度。
在心理学的早期,赫布和柏林就提出了“唤醒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总是被唤醒着,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一般来讲,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让个体处于适度的体验感,而对于过高或过低的刺激,个体是不喜欢的。该理论还提出了三个原理,其中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认为,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简化原理认为,重复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这样的自动化适应机制,对我们的生存和繁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一来,可以保护我们免于刺激的伤害;二来,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应对(负面)和追求(正面)的变化。比如,当一件负面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不至于一蹶不振,从此郁郁寡欢;当一件好事发生时,我们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更愿意去追求更好的事,去追求更大的成就。
可是,它却不利于我们幸福。
幸福是眼前的“胡萝卜”,还是跑步的状态?
正是因为我们存在适应机制,对于某件事我们感到很快乐,但是很快地,我们就会不满足于现状,于是我们不停地追求更多的、更好的东西才能让我们体验到之前那样幸福的感受,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幸福跑步机”:人永远不会满足,幸福就像这眼前的胡萝卜,我们一直都在追着跑,但永远停留在原地,抓不到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80734/8fb276a077856d48.png)
而早在我国明朝,朱载育的一首名为《十不足》的劝世诗,也同样形象地指出了这种不断产生“享乐适应”的人生:
终日奔忙只为饥, 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 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 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 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 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 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 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我们这一生,一直在追求、一直在拼搏、一直在努力,得到了一件又一件我们所渴望、所期待的事,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其实一直都在原地不动。
比如我自己,在30岁的年纪终于考上了心理学的研究生,有一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喜悦之感,得知考上的那段时间真的非常开心,但是并没有多久,很多忧虑和烦恼也随之产生,貌似这个转折来得有点迟,之后到底做什么以及现在该做什么,将来又会去到哪里,又忧虑又迷茫,完全没有当时得知喜讯的兴奋程度,甚至觉得也就不过如此而已。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说,“如果我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对过去的努力所带来的财富与名望已经不能够让自己再快乐,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幸福跑步机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于财富和名望的话,我们必须拥有更多,否则心理就感觉不到幸福。”
是的,这引发了我们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在上面这幅漫画里,“幸福”指的是什么呢?“幸福”,并不是我们眼前的“胡萝卜”,不会我们得到了它就会幸福永远,毕竟,如果胡萝卜放久了时间也是会烂的;也可能,那根胡萝卜比手上的这根更大。
“幸福”,不是“胡萝卜”,它不是一件东西,不是一件得到之后就不会失去的东西,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我们在“奔跑”的状态,它是一个动作,是我们一直在做然后才能得到的状态,是一个动词!
幸福是我们每天应该要做的事,是你的运动,你的关爱,你的追求,你的兴趣,它让我们的人生蓬勃、有意义。做就幸福,不做就不幸福,不停地去做这些事情,是这些每天在做的事情让我们幸福,而不是某件永久存在的、永久保值的物品。
我们不能总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当……的时候,我该多么幸福”或是“如果……的时候,我该多么幸福”,因为即使我们真的拥有这些的时候,幸福并不会长久,而是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我们就处于幸福之中。
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总有这样的情节令人反思回味。比如,在电影《起跑线》中,男女主人公作为富豪,为了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他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当他们住在豪宅里的时候,她们每天过的都很不开心,而且她们的邻居都嫌弃她们,都不愿意搭理她们;但是当他们假装穷人搬进贫民区的时候,穷人们愿意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孩子有了很多玩伴,体验不同的乐趣;男主跟着邻居挤公交,当流水线工人,做搬运工;女主学会了为一桶水一斤米跟别人争执,生活地辛苦又开心,一家人反而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他们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有了更为友善的人际关系,有了更为真挚的交流,而不因为他们能够得到什么,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就是幸福的。
一、经历比东西更加能定义一个人
1. 花钱的方式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调查了一批大学生,问他们,上次把钱花在经历或物品上面,你的感觉怎么样?
对于那些把钱花在旅行、展览等经历上的人,相比于买了物品的人,他们会觉得钱花得更值、感觉更幸福、让别人更幸福、与别人的连接更强、更少的社会比较。显然,把金钱花在经历上比花在物品上,更具有幸福感。
2. 认识一个人
我们天天逛朋友圈,一条不落地浏览完朋友圈里每日更新的动态,有些人分享感悟、有些人分享物品、有些人分享旅行、活动的经历。这些每天值得纪念的点点滴滴组成了我们有趣的生活。
我们从认识一个人起,除了知道他的名字以外,就是透过他的个人朋友圈来了解他的过往,以此来发现他的喜好、兴趣,寻找共同话题。当我们无意间发现他曾经有一段于自己相同的经历时,会让我们更加喜欢这个人,更愿意与他交谈;比如,我喜欢旅行,去过西安,而他曾经也去过西安,会觉得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喜欢旅行的人,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话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且,更有研究证明,在交流经历体验之后,我们会对别人更加友好。
但我们很少把拥有某件相同的东西,作为彼此共识的一部分。比如,你有ipad,我也有ipad,这好像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也没有太多可以展开的话题,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无法因为他拥有ipad而定义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的,经历比东西更加能帮助我们定义一个人。一个人的品性、人格、思维方式等都受到经历的影响,他曾经所经历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他。
二、为什么经历对人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还是会愿意买很多东西?
人们低估了把钱花在经历上的值得程度
有研究者做了一项这样的研究:他们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把钱花在经历上,另一组把钱花在买物品上,分别事先评估花钱所带来的幸福程度以及钱花得值得程度,然后分别进行相应的花费后,再进行事后评估实际所带来的幸福程度以及钱花得值得程度。实验的对比结果如下,对于事先认为经历比物品会让人更幸福的人们,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对于事先低估经历比物品的花钱的值得程度的人们,事后反而是觉得最值得的。
可见,人们往往会低估经历所带来的好处,毕竟它在消费后,不能将其带走并永久放置在一个地方,比如像书本一样放在书架上、像海报一样挂在墙上、像手机一样每天可以使用它,只能留下回忆。但在那些经历里面,我们有了感官的体验、心灵的触碰、快乐的荷尔蒙,这让我们身心发生改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丰富我们对于人生的体会。我们带不走那高山远景,带不走那满山花海,带不走那曼妙音符,而这些本就不属于你和我,而是属于人世间;属于我们的只有那记忆,尽管这也会随着时间消散。Jim Kwik是大脑教练,也是记忆力提升、脑力优化、快速学习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他说:信息加上情绪,等于长久的记忆。“
是那生活中一幅幅美妙的瞬间组成了灿若星河的人生,而非一件件物品——它们只会堆砌困住我们人生的壁垒。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80734/7d20c23851d06588.png)
三、把钱花在经历上为什么能让人更幸福呢?
第一,经历能够更加促进人际链接。我们通过与他人一起活动,比如和家人一起度假、或和朋友们聚会、一起去看一场足球赛,发现生活的惊喜,增进人际关系。
第二,经历能够更加促进自我认知。在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我们会有更深的体会,对自己了解更多,对生活思考更多,提升自己的感知力、认知力、洞察力。
第三,经历更多的是内在价值,难以进行攀比。我们很容易将物品进行比较,但很难将经历进行比较,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法不同、体悟不同,就像威廉·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内在的价值是难以进行比较的,而少了攀比,我们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钱很重要,带给我们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还能满足我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可是,有时候一些美好的经历也可能不要钱。经历需要花时间,赚钱也需要花时间,甚至也有人把挣钱的时间省出来换经历,比如陪伴孩子成长、陪伴父母生活、一起做饭、准备年货等等,产生的快乐荷尔蒙会让我们即使过了很久也常常能够想起,这便是幸福。而实际上也有研究发现,把时间看得更重的人,比把钱看得更重的人更幸福。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故事:小男孩问爸爸一个小时能赚多少钱,爸爸以为孩子又想买什么礼物,对他的问题非常生气,小男孩执着请求他回答,他没好气地回答:“20美金”,并把孩子骂回了房间。爸爸意识到自己态度比较凶,回去和孩子道歉,并给了他10美金,此时小男孩从枕头下拿出皱皱巴巴的10美金,爸爸很纳闷,明明有钱为什么还要问,结果小男孩说:“爸爸,我已经有20美金了,我可以买你一小时吗?明天请早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我们越长大,离生活的真相就越远——“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约翰·列侬);有时候,孩子的天真烂漫,才是生活的真谛,他们懂得更多的道理,《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希望你能永远记得心底那个脸上永远挂着开心的小孩儿!(约翰·列侬)
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丈量“幸福”的单位
永远都要有让人期待的事物,让你能够奋力向前,使生命更充实的期待,它不见得要是多么宏大,也可能微不足道。
当我听闻尼尔·帕斯理查的故事,我非常受感动。尼尔曾是一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跟全世界任何一个写字楼里的普通白领一样,每天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经历了婚姻破灭和最好的朋友跳楼自杀后,绝望至极的尼尔决定改变自己,重新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于是,他创立了全球第一个记录美好生活的个人网站:生活中1000个美妙时刻(1000awesomethings.com),主要叙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细小的快乐时刻,这些时刻包括得到免费续杯和用上干净的床单。没想到的是,这个博客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形成一股热潮,迅速席卷欧美国家,并获得了被誉为互联网奥斯卡之称的威比奖(The Webby Awards)最佳博客奖,至今已有5200万人点击浏览,每天有50000新人加入。 随着博客的成长和人气的积累,尼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提出的全新生活理念“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从欧美波及全球,引发了全世界80多个国家数亿人的口碑传播,大学生、都市白领、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各阶层感动盛赞。2011年,尼尔的作品出版后,连续140周位居国际畅销榜第1名,获得《纽约时报》国际荣誉最高奖,被广大读者誉为一本传递幸福生活的乐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80734/9e381f3e2120f1e9.png)
以下是我在网站上截取的其中一段,与你分享:
“Warm wind whips and whistles down the streets sending cigarette butts, crumpled receipts, and dry leaves swirling in all directions. Specks of dust glow in deep sunbeam tints as dark clouds shuffle in the sky. There’s a warm and wet sense of electric anticipation as lightning bolts flash silently in the distance, dogs bark in the background, and everyone races for cover.
You hear the nylon swish of umbrellas popping open, the scrape of plastic chairs dragging across patios, and the adrenaline buzzing before the first big boom.
Here come the jumbo drops.
AWESOME!”
“温暖的风在街上呼啸而过,烟头、皱巴巴的收据和干燥的树叶向四面八方旋转。当乌云在天空中摇曳时,星星点点的尘埃在深深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当闪电在远处无声地闪烁,狗在背景中吠叫,每个人都争相寻找掩护时,有一种温暖而潮湿的电期待感。
你可以听到雨伞打开时尼龙的嗖嗖声,塑料椅子在露台上拖动的刮擦声,以及第一次大爆炸前肾上腺素的嗡嗡声。
大水滴来了。
太棒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80734/e6b5fd92864d2401.png)
是的,好美,真的很美好,在他的描述下,我们似乎也能对这样的美好感同身受。生长在宇宙的光环之下、大自然的馈赠之下,我们有幸能带着具有感知力的身躯体验生命的千变万化,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呀!
尼尔身上似乎有这样敏锐又强大的“幸福感受力”,难道这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天赋吗?不,不是的,提升对幸福的感知力是可以培养的。
他讲述过,在五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去超市,他会惊奇地盯着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标签。他会说:“瞧,你相信吗,这个芒果是墨西哥来的。这个苹果是从南非来的。你相信吗,他们居然还有摩洛哥来的椰枣!”他会问:“你知道摩洛哥在哪里吗?”而尼尔会说:“我才五岁,我连我现在在哪儿都不知道。”他会说:“我也不知道摩洛哥在哪里,我们回去查查。”于是,他们买下了椰枣,回到家里,打开书架上的地图册,找到了,父亲说:“你相信吗,某个人在那里爬上一棵树,摘下这个枣子,把它放到卡车上,一直送到码头,把它装上船,接着它横跨了大西洋,被装到另一辆卡车上,人们把车一直开到我们家门外的这间小超市里。最后他们以25美分的价钱出售这个枣子。”尼尔表示:“我不信。”父亲说:“我也不相信。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充满了令人惊喜的事情。”
父亲将物品与背后的经历进行联系,使得物品不单单只是一件供人使用、用完即弃的东西,而是具有了更多的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和经历,我想,当时幼小的尼尔拿着椰枣,听闻这背后的故事,以及父亲对生活的赞叹,一定觉得非常奇妙。
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幸福”并不是一件穷尽一生才能去追求的事,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丈量“幸福”的单位。我们有幸在所知的全宇宙唯一一个拥有生命的大石头上,并且我们是唯一有能力体验这些事情的物种。也只有我们人类,拥有建筑业和农业,财富和民主,飞机和高速公路,室内设计和占星术,时尚杂志和狂欢会。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的存在本身就不是生命的惊喜吗?
你可以去听演唱会,听吉他即兴演奏、看球赛;我们还有书本、自助餐、广播,还有过山车。你可以睡在干净的床单上,可以去看电影并找到好位置,可以闻到烤面包的香味,可以冒雨散步,吹泡泡糖,或者偷偷打个盹儿……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可以做到。
正如索尼娅说:“总之,幸福的源泉在于你生命中每日的行为、所想的东西、以及所树立的目标。‘没有行动就没有幸福’。每当你面对自己的幸福原点或是生活环境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要知道真正持久的幸福是你触手能及的,就是幸福饼图中你自己能主宰的40%的幸福提升空间。 ”
结束语
通过这两篇,我们知道了让我们不幸福的因素,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让我们幸福的因素:第一个,与他人建立连接,很重要,让我们幸福;第二个,是你的经历,而不是你的东西,让你更幸福。希望你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