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94255/18f2e02695bce658.jpg)
来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关于诗歌及诗专题,一直都沸沸扬扬,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学和诗歌早已没落的今天,依然有这么多人爱诗、谈诗,个人以为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从这个角度看,不管类似简书这样的网络平台有哪些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凝心聚气、围拢百家的功德不可否定。
说远了,很久以前就写过一篇《信口说词》,今天想把自己关于诗歌(广义说法,包括古体诗词和现当代诗,下同)的一些看法再重新梳理下,也是一家之言,同样无意参与任何一方口水论战,但欢迎就诗论诗的争鸣、批评与指正。
一、我对诗歌意象的理解:看不懂的诗歌是好诗歌?
中华民族自古是诗意的民族,五千年华夏古国更是泱泱诗国。从诗歌发端看,始自风骚,延于魏晋,盛于唐宋,明清以下则江河日渐,到如今门庭冷落,除了类似简书作者这样的社会极小众还爱诗写诗看诗评诗外,社会大众早已漠然视之,无人问津。当一个民族精粹、能触及思想和灵魂的文化在一点点走向没落和衰微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诗歌的悲哀还是当代国人的悲哀。这里面,多数自然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但我们自我反省,我们所谓的当代诗歌爱好者们,在对诗歌创作、鉴赏和引导、交流等方方面面,是否也有一定的责任?
先从诗歌的概念谈起。何为诗歌?《毛诗序》的这段话多数人很熟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诗人对内心志向或真实情感的一种文学性的表达。《诗品序》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无论形诸舞咏,说白了都是对诗歌文学性表达的一种手段。
诗人内心的志向要转化为文学性的表达,就要找到合适的“意象”作为载体。意象意象,意是核心,象是媒介。这种媒介可以是春花秋月,花鸟虫鱼,众生万物。意与象的结合,就是情与景交融的过程,这种交融的过程还必须自然而然,合乎义理,不能生搬硬套,让读者感到生硬。正如王国维先生提到,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所以好的诗歌,一定具有画面感。如余光中的《乡愁》,无论是邮票、船票、坟墓还是海峡,都是诗人用来烘托乡愁的意象。有了这样的意象,无形的乡愁就得以有形化,读者的画面感也就出来了。
所以,个人以为。首先,诗歌需要意象。没有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给人的感觉往往太浅,类似于所谓的“梨花体”。
其次,诗歌的意象要适“度”。意象归根到底是为诗歌的主旨——也就是诗人的感情和志向服务的。仅有意象,而看不出诗人的感情和志向,甚至冲淡、模糊了诗人的感情和志向,那这样的意象必须取舍,决不能盲目堆叠。
再次,意象之间的跳跃过渡要自然。如今网上有不少人以为,看不懂的诗歌才是好诗歌。如果人人都这样认为,那诗坛真成了《镜花缘》,成了郑渊洁笔下的唧唧唧大学了。之所以让人看不懂,首先是作者自信心不足。有可能是从哪东挪西凑,驴嘴安到了马腿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读者自然更不知所云。其次就是作者文字驾驭力不足,找的意象不合适或意象间的跳跃过渡不自然。
最后,诗歌总体还是审美为主的。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洋洋洒洒概括出了关于诗歌的24个典型特征: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与这些表达要求相对应,诗歌的意象不求阳春白雪,但也不要太猥琐下流。诸如以前听说的所谓“垃圾派”、“下半身写作”等,本人都不敢苟同。
《孟子》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志为诗之体,意为诗之外。皮若不存,毛将焉附?
从现当代诗歌看,我个人对余光中的诗一直情有独衷。他的诗歌并不难读,没有任何刻意的人为语言障碍,不需要读者费尽心力去思量和解构,但字里行间,通过意象的抒展传递出的沉郁钝锉的情感,却足以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很多人都说余光中的诗歌有“中西合璧”的影子,这当然同他精深的外文功底和多年来对西方文艺的熟悉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基于他对诗歌创作的理性认识。
早在五十年代末,余光中就敏锐地指出,内容上的虚无,表现上的晦涩,诗风上的恶意西化,是现代诗歌的三大弊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一方面,他反对诗歌因循守旧,另一方面,又主张吸收古典,借鉴传统。他说过,“西化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诗。”
而中国化的现代诗,首先自然是要给中国人读的。对那些貌似繁华似锦,实则支离破碎,观者不知所云的所谓当代主义、先锋主义、解构主义等等诗歌,余光中先生向不以为然,我则对余光中先生的态度深以为然。
从这一点看,我个人以为,从朦胧诗开始,现当代诗歌已经走上了一条“自掘坟墓”的不归路。你不让大众看懂你的诗歌,你如何奢求大众再把你供上神砥?
网友评论
诗却是源于歌,因其韵而受历代文人喜欢。及至唐宋,是为鼎盛。到今天门庭冷落,缘是平仄所限。此为愚见,如有错处,乞望评点。
现诗流于韵律。
神韵,神韵。有神无韵则伤,有韵无神则亡。此论如何?
本人学竟初中,如有冒犯,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