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个人年轻气盛时往往对长辈的教诲不以为然听多了甚至还心生抵触就算“吃亏”也要试一试。这句话看似是教育孩子说的,其实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适用。
一位博主说过:多读古人书,少走冤枉弯路常听老人言,免栽无谓跟头。
昨天刷到一个人间清醒的视频,一个88岁阿姨说出来人间清醒的话语:微信微信,只能微微相信。
阿姨讲述是人民大学毕业的,说将来有天老了,建议写日记,自己记忆力之所以这么好,就是喜欢写日记,不仅写日记还有一本账本,叫经济账,这本不是控制花钱的意思,而是锻炼自己的脑子,不要老年痴呆。
此外还喜欢剪报纸,把好的报纸剪下来,并进行分类,医学的归医学,哲学的归哲学,文学的归文学,有时候就看看。不管是历史还是政治都能讲出来,就是跟记录有关。
家里有四代人,时常给孙子讲故事,她的孙子经常问她,怎么记这么清楚,她告诉孩子就是因为记录日记的习惯。
阿姨提到只相信报纸,不相信手机,手机有很多东西都是假的,也只能看看而已。报纸虽然有俩,但是也有范围,手机也只是消遣而已。
很多网友评论说阿姨讲的很精辟,剪报纸是现在的做手账,原来阿姨很多年前已经开始的习惯,
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少听这些,不同年龄段生活经历和感悟是不一样的,年轻就应该较真,冲动,有爆发力,这些也是一种成熟的人没有的能量。三十岁往上,认真听一听,想一想,挺好的。
在人的一生中,年轻人往往受到阅历、经验、知识、时事的限制,很容易囿于某种情结而做出蠢事、错事来。
例如,为一点恋情自杀,为一点钱财毁名,为一点义气丧身……这时如果能得到长者的帮助,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来化解偏执,茅塞顿开,会使闯过那些激流险滩。
知道一位励志清醒的摩西奶奶,用100年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生活才会变得有趣。她说并不是她选择了绘画,而是绘画选择了她;绘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她自己保持充实。
她在自己的百岁感言中对自己的孩子们说:“我的一生如同是一天,但是在这一天中我是拼劲全力让自己开心和满足的。我不知道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力去接受生活所赋予我的,让每一个当下都能够是完美无缺的。”
她这种“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个当下”的理念,时时提醒着我,让我在心慌意乱走神时、在烦躁不安焦虑中,能会迅速找到平复心情的窗口而回归宁静。
以前,总觉得老一辈的话语太过啰嗦,甚至有些不耐烦。后来,直到我们走了弯路才明白,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处世箴言,蕴藏着无穷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多听老人言,在困顿迷茫时,不会自怨自艾、一味消沉;在志得意满时,也能保持清醒、不骄不躁。
有人曾感慨说:“喜欢和老人们聊天,他们一辈子的经历,一辈子的快乐、心酸,都讲给你听,仿佛你在他们的故事里经历了一生。”这些充满哲学味道的老话,就像我们成长路上的一道光,拨开迷雾,照亮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