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朱,你跟你们部门的斌哥确认一下,看他是否可以跟别人合住?否则就需要补房差。”
“好的。”收到璐姐的任务后,我颠儿巴颠儿巴地跑到斌哥的工位上,问出那个问题——
“合住or补房差,二选一,斌哥你选哪个呢?”
答曰:“补房差要补多少啊?”
啊!?我内心OS:不造啊……泪奔之余,赶紧赔笑道“斌哥,我再去跟旅行社确认一下啊。”
于是乎,我赶紧跑回来跟璐姐确认。结果她说她也不知道,得去跟旅行社沟通。等她沟通完,再通过我得到斌哥的回复,已经是5分钟之后的事情了。
通过这一来一回的沟通,我猛然发现——为啥我入职快1年了,还一直在做底层的工作?
【2】
记得2016年11月初,听了一个关于IMB高管的线上分享,里面讲到一个ABC三人买红薯的故事。
A、B、C三个人一起进公司,大家都能努力地工作。过了一段时间,A被提拔当了部门经理,B被提拔当了部门主管,而C却还是个小小的业务员。
小C心里非常不平,心想:我工作也很努力啊,老板交代的任务都按时完成了啊,为啥他俩都高升了,只有我一个还在最底层呢?
于是小C找到他们的老板去说理。老板听了他的抱怨,说“好吧,那你去看看楼下有卖烤红薯的吗?”
小C兴冲冲地下楼去,不到10分钟就回来了,对老板汇报说“有啊”。
老板问:“多少钱一斤?”
小C又兴冲冲地下楼去,不到8分钟回来了,继续汇报“一块八一斤。”
“那多买有便宜不?”老板又问道。
“哎呀,我没问呢。等会儿,我再下去问问。”等小C气喘吁吁地回来,又过去了10分钟,他一边喘气一边汇报着自己调研来的成果:“多买有便宜,但老板问咱们是要10斤还是要5斤?”
这时候老板没再直接回答,而是笑眯眯地说“你歇着吧!”
接着,老板打电话把B叫过来,布置了同样的任务。
10分钟后,小B回来了,答道“楼下有一家卖烤红薯的,一斤一块八,5斤一块五,10斤以上就一块三。”
老板问“有什么口味的呢?”
小B如实回答了。
随后,老板又叫A下去,执行同样多的任务。
10分钟后,小A回来了,汇报道“咱们楼下有一家,价格是一斤一块八,5斤一块五,10斤以上一块三。听买过的人都反映说这家虽然价格便宜点儿,不过味道不太好。马路对面还有一家,很多人反映味道不错,不过价格会贵一点,一斤两块,5斤以上一块八,10斤一块五。咱们几个人,我建议买5斤就够吃了。不过需要多跑200米的路了。”
听完小A的汇报,老板对小C说:“这下你明白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了吗?”
【3】
那时候我刚签完工作,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吗?既然老板让你去问红薯,那肯定是想买啊,你自然得问清楚价格啦?小C真笨!
没料想,2018年5月25号,已经工作快一年的我竟然就是那个典型的小C。虽然工作踏实努力,但是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动意识,缺乏上层思维,缺乏远见…..而这,才是能否成大事者的关键,不管你在不在职场。
就在刚刚,奔走在璐姐和斌哥工作之间的路上,我不禁想起这个故事,这才猛然意识到,A、B、C分别对应了职场中的哪三类人。
小C——戳一下才走一步的新手
这类人以刚毕业1-2年的新员工居多,本着踏实工作,努力上进的心态,执行力不错。老大安排做什么工作,能够按部就班地在deadline之前完成。
但最大的缺点也就是等着被安排工作。
就像故事中的小C一样,做市场调研,总是老板问一个问题,自己跑一趟。璐姐问我,斌哥要单独住还是合住?我就去问斌哥。斌哥问我,补房差要补多少,我就去问璐姐。
我们这类人工作时完全没带脑子。虽说是办公室的白领,但干的都是体力活儿。没有任何竞争力,随便换个人都能把你给替代了。不出3年,必然会被职场淘汰。
小B——能考虑相关问题的熟手
这类人不以工作年限划分,但接手一项任务,总能往前多想一点儿,开始自己动脑子了。比如做市场调研,明白不仅要知道有没有,还得问明白价格和规格,这样便于内部做选择。
这类人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了,在工作中懂得自己找活儿干,执行能力很强。但往往做到主管就面临天花板,往往自己费很大劲儿做出个方案来却被竞争对手给PK掉了,因为老板说你考虑不够全面。
小A——能制定战略的高手
能从老板简单的一句话里明白他真正的需求,以此为目标去做市场调研,不仅考虑单一产品的价格、规格,而且本着“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的原则,会货比三家。
这类人必然是职场中的高管,他们考虑问题基本都是站在战略高度,分析会影响目标的方方面面,做方案时会做竞品对比,风险分析,还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这类人,老板可以放心地把一个几百万的大项目交给他们去做,因为他们有能力为公司赚到丰厚的利润。而且,他们自己创业也完全OK。
【4】
意识到自己还是个小C,有些汗颜,好在,自己终于觉察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做着一个万金油的岗位,没多大的发展前景。但公司里的以为架构师大神说了一句很值得深思的话“不是你的题目限制了你,而是你自己限制了你自己”。
是的,即使是组织旅游这类小事,也可以提前考虑到方方面面。比如,我作为旅行社和公司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向员工调研之前,完全可以先打听好价格,出现房差需要补多少,不同人数又有哪些特殊变化?然后再告知员工,就能节省很多沟通成本。
职场中,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优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