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打开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突然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十年前的阅读是什么样的?
十年前的我还在念小学,每天下学总要拿着一年50块钱的借书证去市里的图书馆借那些义务教育的推荐书目。像《绿屋的安妮》《简爱》等等。
十年前的我,也曾一有空就跑去市里唯一的新华书店一坐就是一下午,看的无非是马小跳、女生日记、小学生模范作文。(也多亏了那几本作文让我当时的考试有了素材。)
十年前的我,也是借了同学的《天使街23号》每晚趴在被窝里悄咪咪地看,到现在也不知道女主和哪个男生在一起了。
十年前的我,甚至在蹲厕所时,也要拿着我爸的《冰心散文》、《如何进行更高效的管理》等装模作样的瞧上两眼。
十年前的阅读,大抵就是这样缓慢而有趣,沾染了关于每个人特有的印记,是触摸每一本书时带给你的愉悦。我有不少书因年少无知贪玩在阅读时留下了印记,或是陈皮糖的糖渍,或是撒上了奶奶熬的绿豆汤,亦或是果子甜腻的汁,但每每看到,我都会在心里进行一场极其美妙的揣摩,猜测当时的场景与心情。
后来,流行起了博客、流行起了qq空间,大部分的同龄人都开始浏览起了空间日志:摘录的搞笑语录、链接下的小游戏、情诗、非主流文字、有愿意写字的年轻人在上面发表随笔⋯⋯那时候图片音频视频还只是帮助我们更好了解文章内容的工具⋯⋯
再后来,随着微博和说说的兴起,我们开启了碎片化阅读之旅,也开始习惯了诉说和表达时将自己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浏览的信息越来越多了,却也越来越杂,也越来越碎片化。
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图片与音像也不仅仅是传递文字的工具,而是更倾向于载体。从最开始的mp4上的电子书,到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再到kindle等高科技电纸书产品的普及,更多的人已经习惯于这种阅读与表达模式。 有多久,你没有完整的写过一句话了?随手翻一翻自己的微博、说说、朋友圈,会发现有很多的人开始习惯用空格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用空格来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越来越弱化。甚至有一些朋友难以接受没有图片和音像的长篇纯文字。
诚然,这个时代特有的特点也就造就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浮躁,我们处于这个时代,不由地想要追赶这个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潮流与希冀、也被动地接受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一些特殊的浮躁。
我曾无数次想过文章开头的问题,也曾无数次问自己: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我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
我在本子上也写下过这样的几个片段来提醒自己:
一、保持初心。任何事情的追求到了后期往往都有一定的变质,你要不断去修正自己的路,保持初心,不要忘记最初的坚持与追求。
二、沉淀。浮躁的时代里最缺乏的就是沉淀,阅读需要沉淀,做事需要,做人也需要。就像陈奕迅的葡萄成熟时的一句歌词:“你要静候再静候,就算失收,始终要守”
三、保持阅读的习惯。与上一条相辅相成,从阅读体会另一个世界。
四、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声,对于一件事,小张听了a发表的文章觉得a说的有理,看了b的说辞觉得b也对,听了c的觉得有点意思,听了defgh.……以致于在社交媒体较为发达的今天,容易被传播以谋真理、讲见解、或以刻奇的各类言论思想的今天,小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法了,可悲吗?那我们呢?所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你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
五、坚持学习。学习一门新的外语,学习一项新乐器,学习一项新技能,哪怕是一道以前没有做过的菜,都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挑战!
不是我们选择了这个时代,而是这个时代选择了我们,时代的洪流,每天冲刷着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我们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答案是什么,或许真的只有我们每个人去沉淀思考时,才可能听见一声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幽谷一般、给予这个时代的最温柔的反馈。
【谢谢每一个来看我的你,愿你可以感受到我带给你的温柔与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