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阅读和思考第一章内容: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所有的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他的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人格的统一性。”
“当一个孩子做了需要惩罚的事情,通常会发生什么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会注重这个孩子的人格给大家留下的总体印象,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因为当一个孩子屡次犯错时,老师或父母就会带着偏见来对他进行处理,认为他屡教不改。相反,如果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都表现得很好,那么,人们基于总体印象,就不会过于严厉地处理他。然而,这两个例子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就像脱离了整个旋律背景来理解单个的音符一样。我们应该在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来理解孩子为什么犯错误。”
于是,文中有一个13岁男孩的案例,来说明“了解一个孩子全部的生活背景多么重要”。作者分析他的不当行为的形成时间是从妹妹出生开始,出现的原因是母亲对自己的关注需求不被满足有关。“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他的成长”,“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调节我们的行为,也是我们人格形成的基础”。这个男孩认为没有人喜欢他,于是不断地干扰其他人,“当他设定要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目标时,就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如果他因为犯了错误要收到惩罚的话,那么,理应受到惩罚的是目标设定中出现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的后果是他不断地向他母亲围着他转。”
“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他设定的目标所决定,他所有的活动都指向这个目标”,“惩罚对他没有意义,因为惩罚智慧让他觉得学校不是他呆的地方”,“学校必须学会将学生视为一个有待于成长、具有整体人格的人。同时,学校也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判断某些行为,将其纳入到整体人格的框架中进行考量,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脱离整体旋律的单个音符来对待”。
这一章给我的启示是,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问题行为学生时,惩罚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而应当多了解一些学生的生活背景,对他的整个生活有更全面的理解,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判断和考量,当对孩子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时,就会想到更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和对待学生。
其实,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所有人都与这个男孩的处境相似。我们的规划、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社会的传统从来不是完全和谐一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