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学习了黄芪(点击查阅),今天我们学习肉桂。
肉桂是一种原产中国的植物,学名 Cinnamomum cassia。几种相近的植物在汉语里也称“某肉桂”,比如锡兰肉桂。肉桂的树皮作香料,称肉桂、肉桂皮、桂皮。可制香料“桂皮”的植物包括肉桂以及它的多种近亲。桂皮磨粉后称肉桂粉、桂皮粉。
肉桂(桂皮)是我们厨房中常用的香料/调料品。作为本草的一种,中医是如何看待它的呢?且看下文。
肉桂,图片来自网络一,神农本草经辑校
《本经》中品中有箘桂、牡桂二条。一说箘桂为肉桂,牡桂为桂枝,今均辑录于下。
箘桂:味辛,温。主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桂林山谷。
牡桂: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二,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菌桂:味辛,温,无毒。主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桂:味甘、辛,大热,有小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
三,本草衍义 (宋 寇宗奭)
仅“桂,附桂心”一条。可能古时无肉桂之说。摘录如下。
桂,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疗寒以热药。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言甘辛大热,此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名。虑后世为别物,故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四,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同上,以“桂”为条目,附桂心、肉桂、桂枝)
桂,桂心、肉桂、桂枝附,气温,味甘辛,有小毒。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经。
《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雝。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阴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类。用者罕有分别。《衍义》所言,不知何缘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观、宾、宜、韶、钦诸州者佳。世人以笔画多而懒书之,故只作官也。如写黄蘗作黄柏,薑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阳,从岭至海尽有桂树,惟柳州、象州最多。《本草》所说菌桂、牡桂、板桂,厚薄不同。大抵细薄者为枝、为嫩,厚脂者为肉、为老,处其身者为中也。不必黄色为桂心,但不用皮与里,止用其身中者为桂心。不经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虚人使不生热也。《衍义》谓桂大热。《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然《本经》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筒桂厚实,气味厚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本经》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为效弥远。岁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或云久用神仙不老。虽云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附为使,止是全得热性;若与有毒者同用,则小毒既去,大毒转甚;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批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能血脉也。若与巴豆、硇砂、干漆、川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止云加桂何也。《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放表。内寒则肉桂,补阳则柳桂。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若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散寒邪,治奔豚。
五,本草三家注评注
本书仅“桂”一条,似为注解桂枝,故不录。
六,本草问答评注
八问曰:肉桂生于南方,秉地二之火,以入血分固矣。乃仲景肾气丸用之,取其化气,而非取其化血,此又何说?
答曰: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附,气血二字,原非判然两端。且其化气,乃仲景之妙用,非肉桂之本性也。人身之气,生于肾中一阳,实则借鼻孔吸入之天阳,历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肾,然后蒸动肾水化气上腾,出于口鼻。仲景肾气丸,多用地黄、山药、丹皮、茱萸以生水,用苓泽以利水,然后用桂导心火以下交于水,用附子振肾阳以蒸动其气,肉桂之能化气者如此,乃仲景善用肉桂之妙,非肉桂自能化气也。若单用肉桂,及合血分药用,则多走血分,不是气分之药矣。又如桂枝,色赤味辛,亦是入心肝血分之药,而五苓散、桂苓甘草五味汤,均以其入膀胱化气,非桂枝自能化气,实因苓泽利水,引桂枝入于水中,以化水为气,与肾气丸之用肉桂,其义相近,不得单言桂枝,便谓其能化气也。至如黄芪五物汤治血痹,当归四逆汤治身痛,皆取桂枝温通血脉。可知心火生血,秉火气者,入于血分,乃是一定之理。
评注:此问论肉桂、桂枝入血分,以及化气之理。血无气则变成死血,气无血则变成空气,总之人身之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肉桂生于南方,秉地二之火(地二之火,源于《河图》,二为阴数,即阴生阳之义),故色赤气温而入心肝之血分,以温血行血;味辛甘而香窜,故又能疏解诸郁气。而其味至辛,辛属金,金克木,若以桂作钉,钉于树木之上,树则枯死,是其验也。
唐氏所论肾气丸,用肉桂入心引心阳下交入肾化气之理甚是,因坎中之阳,即是心阳下交所鼓动起来的元阳,是一气贯通的,故可从。实则肉桂有温通血脉之功,血得温则发气,与水得温则蒸发化气相同,血者水也,其类相同,肾气丸用肉桂化气,其理在兹。
桂枝乃桂树之枝,肉桂乃桂树之皮,故与肉桂同性,但枝又能通达四肢,故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当归四逆汤,均用之以温通血脉而达四肢,则血痹与身痛皆可愈。《神农本经》谓其能治“吐吸”,历代医家能解其义者,真可谓凤毛麟角,盖吐乃呼之变词,不用呼而用吐字,说明在呼吸中有喘促停止之现象。桂枝枝形向上,极似鹿角,故能引气上行以呼出之;且其性温,又可温肾纳气以吸之归根,一药而具此两项良能,可谓天生使独。古方肾气丸用桂枝而不用肉桂者,其理在兹。余用桂枝为君,伍以他药治吐吸,比获奇效,惜未敢单独用过,故引张寿甫医案一则以证实之,张曰:“一妇人年二十余,因与其夫反目,怒吞鸦片,已经救愈,忽发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停顿,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顷,手足乱动,似有蓄积之势,而喘复如故,若是循环不已,势近垂危,延医数人,皆不知为何病。后愚诊视,而左关弦硬,右寸无力,精思良久,恍然悟曰:此必怒激肝胆之火,挟下焦冲气上冲胃气。夫胃气本下行者,因肝胆之火冲之,转而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比喘逆迫促之由来也。逆气上干填塞胸膈,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夫肺悬胸中,以大气为关辟之原动力,须臾胸中无大气,即须臾不呼吸,此呼吸停顿之由来也。迨大气蓄极而通,仍上达胸中鼓动肺脏使得呼吸;逆气仍得施其击撞,此又病势之所以循环也。欲治此证,非得一药而兼能升陷降逆不为功,遂单用桂枝尖四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调和如常”。按:张氏之案详矣。桂枝能升正气,降逆气,洽合此病情。而左关弦硬之脉象,证明肝火肝气过旺,且有阴血不足之象,桂枝性温,似不相宜,若能佐以清火补血之药,如川楝子、归芍之类服之,更为稳妥。然有病则病当其药,非人当其药也,即《内经》云有故无殒,故患者服后,效如桴鼓。张氏真善读《本经》者矣。总之,凡秉地二之火所生之药,皆入血分,而又达气分也。
七,《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 (朱燕中)
本书中仅“牡桂”一条,实则兼论桂枝和肉桂,此处摘录肉桂相关内容。
桂有多种,医家用之很少有分别。《本经》中有牡桂、菌桂之别,现在仅以桂来统摄两者。桂木气味芳香,性温,其味辛甘。始出桂阳山谷及合浦、交趾、广州、象州、湘州诸处。其色此黯、味辛甘者为真品。树之上体枝干质薄,则为牡桂,所谓牡为阳,是与牝为阴相对的。
树木的枝干治阳,是因为本乎上者,亲上也。下体根质浓,则为菌桂。菌者,根也。根治阴本乎下者,亲下也。
有古代医家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桂枝加桂汤,是牡桂、菌桂并用。又有桂枝去皮之说,去皮者,只取梢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而枝与干又有不同,今以枝为桂枝,干为桂皮,或者为官桂,即《本经》中的牡桂。而根为肉桂,去粗皮为桂心,即《本经》之菌桂。
【应用】
1, 暑月解毒:桂苓丸:用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皮)等分,为细末,炼蜜丸龙眼大。每新汲水化服一丸。(《和剂方》)
八,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浓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积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其在中次浓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枝节。
桂在下,有入肾之理,属火,有入心之义。而辛散之性,与肺部相投。甘温之性,与脾家相悦,故均入焉。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脏也。且《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又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桂味辛甘,二经之所由入也。薄桂在上,而肺胃亦居上,故宜入之。
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生葱。
九,药性赋,药性歌括
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药性赋)
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药性歌括)
十,本草新编 (陈士铎)
肉桂,味辛、甘、香、辣,气大热,沉也,阳中之阴也,有小毒。肉桂数种,卷筒者第一,平坦者次之,俱可用也。入肾、脾、膀胱、心胞、肝经。养精神,和颜色,兴阳耐老,坚骨节,通血脉,疗下焦虚寒,治秋冬腹痛、泄泻、奔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调中益气,实卫护营,安吐逆疼痛。此肉桂之功用也,近人亦知用之,然而肉桂之妙,不止如斯。
其妙全在引龙雷之火,下安肾脏。夫人身原有二火,一君火,一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肾火也。君火旺,则相火下安于肾;君火衰,而相火上居于心。欲居于心者,仍下安于肾,似乎宜补君火矣。然而君火之衰,非心之故,仍肾之故也。肾气交于心,而君火旺。肾气离于心,而君火衰,故欲补心火者,仍须补肾火也。夫肾中之火既旺,而后龙雷之火沸腾,不补水以制火,反补火以助火,无乃不可乎。不知肾水非相火不能生,而肾火非相火不能引。盖实火可泻,而虚火不可泻也。故龙雷之火沸腾,舍肉桂,又何以引之于至阴之下乎。譬犹春夏之间,地下寒,而龙雷出于天;秋冬之间,地下热,而龙雷藏于地,人身何独不然。下焦热,而上焦自寒;下焦寒,而上焦自热,此必然之理也。我欲使上焦之热,变为清凉,必当使下焦之寒,重为温暖。用肉桂以大热其命门,则肾内之阴寒自散,以火拈火,而龙雷收藏于顷刻,有不知其然而然之神。于是,心宫宁静,火宅倏化为凉风之天矣。然而肉桂之妙,又不止如斯,其妙更在引龙雷之火,上交于心宫。夫心肾,两不可离之物也,肾气交于心则昼安,心气交于肾则夜适。苟肾离于心,则晓欲善寝而甚难;心离于肾,则晚欲酣眠而不得。盖心中有液,未尝不欲交于肾,肾内有精,未尝不欲交于心也,乃时欲交接,而终不能交接者,其故何也?一由于君火之上炎,一由于相火之下伏耳。试看盛夏之时,天不与地交,而天乃热;隆冬之时,地不与天交,而天乃寒。
人身何独不然?君火热而能寒,则心自济于肾;相火寒而能热,则肾自济于心,亦必然之理也。我欲使心气下交于肾,致梦魂之宁贴,必先使肾气上交于心,致寤寐之恬愉。用肉桂于黄连之中,则炎者不炎,而伏者不伏,肾内之精自上通于心宫,心内之液自下通于肾脏,以火济水,而龙雷交接于顷刻,亦有不知其然而然之神。于是,心君快乐,燥室忽化为华胥之国矣。肉桂之妙如此,其他功用,亦可因斯一者而旁通之矣。
或问肉桂堕胎,有之乎?曰有。曰有则古人产前间用之,而胎不堕者,何也?曰:肉桂堕胎,乃单用之为君,而又佐之以堕胎行血之药,所以堕胎甚速也,若以肉桂为佐使,入于补气补血之中,何能堕胎乎?胎前忌用者,恐其助胎气之热,未免儿生之日,有火症之多,非因其堕胎而切忌之者也。
或问肉桂温补命门,乃肾经之药,而君子谓上通于心,得毋亦心经之药乎?肉桂非心经之药也。非心经,何以交接于心宫?不知心之表,膻中也,膻中乃心君之相臣,心乃君火,而膻中乃相火也。相火非君火不生。肉桂,补相火之药。相代君以出治,肉桂至膻中以益相火,而膻中即代肉桂以交接于心。此肉桂所以能通于心,而非肉桂之能至于心也。
或疑肉桂用之于六味汤中,名为七味汤,此后世减去附子而名之也,可为训乎?曰:肉桂用之于六味汤中,暂用则可也,而久用则不可也。盖肉桂温命门之火,而又引龙雷之火而下伏也。暂用之以引雷火,则火下归于肾脏。倘久用之丸中,则力微而不足以温补命门之火,则火仍有奔腾之患。故必与附子同用于丸中,而日久吞咽,则火生而水愈生,水生而火自安,而龙雷永藏,断无一朝飞越之失者也。
或疑肉桂用之于六味丸,补火之不足,然则加麦冬、五味子于其中,以补肺气,势必至补水之有余,似不可以为训也。嗟乎。六味丸加此三味,则又甚神,名为九味地黄丸。唯六味地黄丸增肉桂、五味子,名为都气丸,非仲景夫子之原方也。其去附子,而加北五味子,实有妙义,我今更畅发之。夫都气丸之用肉桂、北五味子也,因五味之酸收,以佐肉桂之敛虚火也。肉桂在六味丸中,仅可以引火之归元,而不能生火之益肾,得北五味子之助,则龙雷之火有所制伏,而不敢飞腾于霄汉,且五味子又自能益精,水足而无不足。肉桂既不必引火之归元,又不致引火之升上,则肉桂入于肾中,欲不生火而不可得矣。此则都气丸之所以神也。至九味地黄丸,又因都气丸而加者也,麦冬补肺金之气,与五味子同用于七味地黄丸中,则五味子又可往来于肺、肾之中,既可以助麦冬而生水,又可以助肉桂而伏火,上下相资,彼此俱益。此又善用地黄丸,愈变而愈神者也。又未可疑非仲景夫子之原方,而轻议之也。
或疑肉桂何以必与附子同用于六味地黄丸中,易之以他药如破故纸、沉香之类,何不可者?
曰:肉桂可离附子以成功,而附子断不能离肉桂以奏效。盖附子之性走而不守,肉桂之性守而不走也。虽附子迅烈,入于群阴之内,柔缓亦足以济刚,然而时时飞越,无同类之朋相亲相爱,眷恋有情,未必不上腾于上焦矣。有肉桂之坚守于命门而不去,则附子亦安土重迁,不能飞越。此八味丸中仲景夫子用附子,而不得不用肉桂者,又有此妙义耳。至于破故、沉香之类,虽与附子同性,或虑过于沉沦,或少嫌于浮动,皆不如肉桂不沉不浮之妙也。
或疑肉桂用之于八味丸中,经先生之阐扬,真无微不悉矣。但肉桂之于金匮肾气丸,尚未说破,岂即八味丸之义耶?夫八味丸用肉桂者,补火以健脾也。肾气丸用肉桂者,补火以通膀胱也。虽肾气丸用茯苓至六两,未尝不利水以通于膀胱,然而膀胱之气,必得肉桂而易通,茯苓得肉桂而气温,而水化矣。虽丸中用附子,则肾火亦可通于膀胱,然而附子之性走而不守,无肉桂之引经,未必不遍走一身,而不能专入膀胱,以行其利水之功也。肉桂用于肾气丸,其义又如此矣。
或疑肉桂于都气丸中,未必非利小便,何以治水者不用都气,而用肾气丸乎?夫肉桂虽能入膀胱而利水,不能出膀胱而泻水也。都气丸中以熟地为君,而以茯苓为佐,是补多于利也;
肾气丸中以茯苓为君,而以熟地为佐使,是利多于补也。补多于利,则肉桂佐熟地而补水,补先于利,而利不见其损;利多于补,则肉桂佐茯苓而利水,利先于补,而利实见其益。故治水者,必用肾气丸,而不用都气丸也。
或问肉桂用之于黄柏、知母之中,东垣治膀胱不通者神效,则黄柏、知母前人用之矣,未可咎丹溪也。曰:膀胱热结而小水不通,用黄柏、知母而加之肉桂者,此救一时之意也,用之正见东垣之妙。若毋论有热、无热,而概用知母、黄柏,减去肉桂,即膀胱之水且不能通,又何以补肾哉?夫人生于火而死于寒,命门无火,则膀胱水冻,而水不能化矣。若用黄柏、知母,更加寒凉,则膀胱之中愈添其冰坚之势,欲其滴水之出而不可得,安得不腹痛而死哉。治法用肉桂五钱、茯苓一两,乘热饮之,下喉而腹痛除,少顷而便出,此其故何也?盖膀胱寒极,得肉桂之热,不啻如大寒之得阳和,溪涧沟渠无非和气,而雪消冰泮矣。
或问肉桂性热,守而不走,当火可引以归于命门之中,但已归之后,不识可长用之否?
曰:肉桂性虽不走,补火则火之焰不升。然过于补火,则火过旺,未免有燃烧之祸矣。大约火衰则益薪,而火盛宜抽薪也。又不可因肉桂之守而不走,但知补火,而不知损火也。
十一,本草经解 (叶天士)
气大热,味甘辛,有小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
肉桂气大热,禀天真阳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益真阳,味甘辛,得地中西土金之味,入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有小毒,则有燥烈之性,入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气味俱升,阳也。
肉桂味辛得金味,金则能制肝木,气大热,禀火气,火能制肺金,制则生化,故利肝肺气。心腹太阴经行之地,寒热冷疾者,有心腹冷疾而发寒热也,气热能消太阴之冷,所以愈寒热也。霍乱转筋,太阴脾经寒湿证也,热可祛寒,辛可散湿,所以主之。
《经》云,头痛巅疾,过在足少阴肾经,腰者肾之腑,肾虚则火升于头,故头痛腰痛也;肉桂入肾,能导火归原,所以主之。辛热则发散,故能汗出。虚火上炎则烦,肉桂导火,所以主止烦也。肾主五液,寒则上泛;肉桂温肾,所以止唾。辛甘发散,疏理肺气,故主咳嗽鼻齆。血热则行,所以堕胎。肉桂助火,火能生土,所以温中。
中者脾胃也,筋者肝之合也,骨者肾之合也;甘辛之味,补益脾肺,制则生化,所以充肝肾而坚筋骨也。其通血脉理疏不足者,热则阳气流行,所以血脉通而理疏密也,宣导百药无所畏者,藉其通行流走之性也。
久服神仙不老者,辛热助阳,阳明故神,纯阳则仙而不老也。
十二,玉楸药解 (黄元御)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瘀消癥,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
肝属木而藏血,血秉木气,其性温暖。温气上升,阳和舒布,积而成热,则化心火。木之温者,阳之半升,火之热者,阳之全浮也。人知气之为阳,而不知其实含阴精,知血之为阴,而不知其实抱阳气。
血中之温,化火为热之原也,温气充足,则阳旺而人康,温气衰弱,则阴盛而人病。阳复则生,阴胜则死,生之与死,美恶不同,阳之与阴,贵贱自殊。蠢飞蠕动,尚知死生之美恶,下士庸工,不解阴阳之贵贱,千古祸源,积成于贵阴贱阳之家矣。
欲求长生,必扶阳气,扶阳之法,当于气血之中培其根本。阳根微弱,方胎水木之中,止有不足,万无有余,世无温气太旺而生病者。其肝家痛热,缘生意不足,温气抑郁而生风燥,非阳旺而阴虚也。
肉桂温暖条畅,大补血中温气。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气,善行滞结,是以最解肝脾之郁。
金之味辛,木之味酸,辛酸者,金木之郁,肺肝之病也。盖金之性收,木之性散,金曰从革,从则收而革则不收,于是作辛。木曰曲直,直则散而曲不散,于是作酸。辛则肺病,酸则肝病,以其郁也,故肺宜酸收而肝宜辛散。肺得酸收,则革者从降而辛味收,肝得辛散,则曲者宜升而酸味散矣。事有相反而相成者,此类是也。肝脾发舒,温气升达,而化阳神。阳神司令,阴邪无权,却病延年之道,不外乎此。
凡经络堙瘀、脏腑癥结、关节闭塞、心腹疼痛等证,无非温气微弱,血分寒冱之故。以至上下脱泄,九窍不守,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其证也。女子月期产后,种种诸病,总不出此。悉宜肉桂,馀药不能。
肉桂本系树皮,亦主走表,但重厚内行,所走者表中之里。究其力量所至,直达脏腑,与桂枝专走经络者不同。
十三,中药大辞典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