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时间和知识都极度被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事情已经变得不可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好地驾驭工作、生活、学习等众多方面。
很早之前就用了印象笔记,但只是作为信息的收集站,把所有来源的文章都收集在里面,希望稍后阅读,结果可想而知,碎片化知识越积越多,积攒了1500多条笔记,而我却没有点开看过。
之前的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把囤积当做自己真正拥有。曾经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收藏了很多文章、书单,买了很多付费课程,自身的收获却少之又少。
每次使用一个工具不得力的时候,我会上网查询他人是如何使用的,但却是完全照搬。我的印象笔记的笔记组命名改了很多次,却都无法为我带来效率的提高,适用于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先是通篇阅读了一遍,这时候,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的。但是,翻完整本书,我并没有找到答案,作者只是提到了自己的几个使用场景。
这使我开始反思,我是不是应该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适合自己的或许才会是最好的。
于是,我这几天没有继续更文,与其读完一本书收获了几个知识点,还不如学以致用。我根据自己使用笔记的场景,构建了自己的笔记体系,并花了三天时间将我收集的1500篇文章进行大致的阅读、整理、删减。
我的笔记系统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不止是构建笔记体系,更是对自我一种管理,书中提到的四个方面分别是个人知识体系、个人信息库、个人任务管理系统以及记录人生轨迹。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读书笔记命名你可以针对每一本书建立一个标签,为了排序方便,可以在书名前加上这本书的首字母,按照标签进行搜索,所有和这本书有关的信息,无论存在于哪个笔记本中,都会被搜索出来。
行动后反思一项任务,当我们第一次做时,会有很多陌生的地方,即使有经验可以参考,我们也没有办法判定各项行动是否合理,完成工作的品质是否合格,所以我们需要反复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伴随着每一次的总结,我们完成这项任务会越来越熟练,品质也会越来越高,而我们的个人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
在一次工作任务结束后,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工作任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偏离目标?最初的目的(Why)是什么?实际发生了什么?
(2)通过这个工作任务,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3)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立刻可以实施的有哪些?
(4)工作任务在哪些方面值得改进?在下一次工作任务可以实施的有哪些?
建立工作流程当一项任务反复进行时,我们所获取的经验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为经常进行的工作任务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SOP,把行动清单固定,即“重复的事情标准化”。
关于建立标准化清单,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标准化清单需要不断完善。在任务结束后,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进行行动后反思,你可以自己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参与这个任务的人提出改进意见,或者通过调查、反馈、头脑风暴等形式,不断完善流程。标准化清单的最后一条:“对标准化清单进行行动后反思,并进行优化”,这样让我们的工作不断地优化,做事情的品质也会越来越高。
(2)不用太复杂。一些大公司会在建立标准化流程上颇费周折,其实我们为自己建立的系统,不是以多标准为目的,而是符合自己风格的标准化清单就好。
(3)流程要建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任何不经过实践调查的拍脑门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先有行动,再归纳总结,我们不是做一个流程给谁看,而是真正做出对自己有用的流程。刚开始,也许我们只是建立了几个标准化清单,但是随着这些清单越来越多,我们自己也会越来越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