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略)
[白话文]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一万骑兵出陇西,攻击匈奴,连战五个匈奴小王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活捉浑邪王子以及相国、都尉,斩首及俘虏八千九百余人,并缴获休屠王祭天所用的金人。皇上下诏给霍去病增加采邑二千户。
夏季,霍去病又与合骑侯公孙敖率领数万骑兵同时从北地分两路出击匈奴,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也同时从右北平分路出击。
李广率骑兵四千为先锋,距大部队约数百里,张骞率骑兵万余人殿后。匈奴左贤王率骑兵四万,将李广率领的先头部队团团包围。
李广的军士都感到恐惧,李广便命自己的儿子李敢独自率领数十名骑兵直穿敌阵,从敌阵左右冲出后返回。李敢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军士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李广命部下将士面对敌军列成圆形战阵,匈奴兵向汉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箭如雨下,汉军士卒阵亡过半,箭也快用尽了。李广便命令部下拉满弓弦,但不发射,由他亲自用特大的黄色强弓射匈奴将领,一连射死好几名,敌人的攻势才渐渐缓和下来。此时天色已晚,汉军将士全都面无人色,只有李广神情自如,更愈发加紧巡视阵地,调整部署,全军上下全都钦佩他的勇气。
第二天,汉军再次奋力与匈奴兵激战,虽然死亡大半,但消灭的敌人超过己方的损失。这时,张骞的大军也赶到,匈奴军才撤围而去。汉军疲惫,无力追击,也撤兵而还。
根据汉朝的法律:博望侯张骞由于行动迟缓,贻误军机,应处死,赎身后成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匈奴地区二千余里,与公孙敖部失去联络,未能会师。但霍去病率领部队跨越居延海,经过小月氏,抵达祁连山,生擒匈奴单桓、酋涂二王,丞相、都尉率众二千五百人投降,斩杀三万零二百人,俘获部落小王七十余人。汉武帝增加霍去病食邑五千户,封其部下有功将领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票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渠侯。合骑侯公孙敖因中途逗留,未能与霍去病会合,本应处斩,赎身后成为平民。
当时,汉军中老资格的将领们统帅的将士、马匹、兵器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用通常都经过挑选,但他也确敢深入敌军,经常与精壮骑兵走在大部队的前面;老天也似乎对他的部队特别照顾,从来没有陷入困绝之境。可是,老将们却经常因迟留落后而不能建功。困此,霍去病的地位越来越亲信尊贵,和大将军卫青差不多了。
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住在西部地区,被汉军擒杀了好几万人,单于十分生气,想将他们召到王庭处死。浑邪王与休屠王感到害怕,计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拦截经过当地的汉人,让他们向武帝报告。此时,大行李息正在黄河边筑城,见到浑邪王使者后,派传车急速去报告朝廷。汉武帝听到这一消息,担心他们是用诈降手段偷袭边塞,便命霍去病率兵前往迎接。休屠王对降汉之事后悔,浑邪王将他杀死,吞并其属下部众。霍去病渡过黄河之后,与浑邪王所部遥遥相望。浑邪王部下将领见到汉军后,很多人不愿投降,纷纷逃走。霍去病便纵马驰入浑邪王大营,与他相见,将其部下企图逃跑的八千人斩杀,又派遣浑邪王一人乘传车到汉武帝所居之处。同时命其部下人众全部渡过黄河,投降的共四万余人,号称十万。浑邪王到长安后,汉武帝赏赐数十万,封浑邪王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其部下小王呼毒尼等四人全都被封为列侯。又增加霍去病食邑一千七百户。
过了一些日子,分别将降者迁徙到五个边郡,秦朝所筑边塞之外,都在黄河之南,河套地区,让他们还按自己的风俗生活,成为“五属国”。而金城河以西,沿着祁连山一直到盐泽,成为真空地带,没有匈奴人了。匈奴偶尔有斥候来侦探,但是也很稀少。
[点评]
霍去病在孤军不能会师友军情况下,大胆出击,深入两千多里,斩获巨大,真是有胆有识、激情四射。相比公孙敖、李广等老将,他们在战法上确实落后了,虽然李广个人在战斗指挥上有经验,个人也英勇异常,但战争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终究不如天才年轻人霍去病。司马光说,霍去病的运气好,从未遇到绝境。事实上,霍去病成为长胜将军绝非运气的偶然。他善于打造精锐作战团队,“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是战争永恒的法则,这不一定是人数的优势,也可以是质量的优势。长途奔袭利用骑兵机动性的闪电战(这一点后来被希特勒发挥到了极致),大迂回大穿插(这一点被东方的另一位伟人发挥到了极致),都对后世的战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从此以后,霍去病的战神地位就再也无法撼动。
霍去病在本年两次出击,是汉匈之间两场决定性战役,汉匈战争的天平向大汉倾斜。晨读:《资治通鉴》[186]河西走廊并入中国版图——霍去病仅仅靠运气吗?
匈奴单于大怒之余,要向浑邪王追究失败责任,逼使浑邪王降汉。浑邪王的降汉,对匈奴是巨大打击,他们为之发出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之后,中国西疆向西北推进航空距离九百千米之遥,直抵西域,河西走廊成为中国领土,并作为向西域扩张的前进基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