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早5:50-6:30,《人生剧本》读书,302页至307页,第19章 如何避免拯救游戏
参与者:李彩霞、上官婉婷、陈楚楚、孙莲凤、郝舒婷、闫舫、付婧、欧阳贝君、杨宸
一、所读内容大意:
1、以助人为职业并收费的心理治疗师与其他纯粹为了服务他人而奉献心力的人,都常感到自己的“帮助”会造成负面影响。起初他们热忱助人并收获喜悦,但完成使命的几率不高,容易有挫败感。这样的工作容易让他们有负面心态,容易把求助者视为无助、绝望、欠缺动力的人,经常担下照顾与协助求助者的所有责任,很快容易超出负荷,自己被压垮,最终自己也掉入受害者的角色。
2、心理治疗师会掉入拯救三角,比如遇到一位酗酒者,治疗师接受酗酒者的陈述后,在对方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保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就开始治疗,就会踏入拯救者角色,并在过程中可能会变成迫害者。而应采取“我很好,你很好”的立场,尊重求助者。
3、为了消除拯救,我们必须确信人们都很好,具备健全的能力。放弃自己高人一等的立场,放弃有些人就是没办法掌控自己人生的想法,这两件事是唯一一条互助合作关系的道路。
二、组员交流内容:
1、有伙伴分享了一件身边亲人之间发生的从拯救者变为迫害者的事件例子,并在彼时为亲人大概解释了这样的机理,以及应对的建议:就是自己感觉不舒服了就中止沟通,不再就此事而沟通;如果是非要沟通的事,就换个时间或空间进行进一步沟通。以此作为初步简单应对的方式。
2、有伙伴分享了在家里这样的环境中,长辈对晚辈的沟通教育方式,经常会以“从拯救者转变为迫害者”的方式展开,这让自己有了不好的体验。因此在自己与别人沟通中,用了TA理论的建构,预设对方能够处理好事务,并不着急评判对方,去改变对方。
3、有伙伴分享了一种关系模式,亲属间长辈对晚辈或年龄大的同辈会对自己有一些期待或改变的想法,就更愿意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亲属会有失望等挫败感。而与朋友来沟通的话,就相对有比较强的边界感,不会有太强的压迫性。一位其他伙伴反馈了也有这样的共鸣,和自己的亲属反馈会更有压力,找朋友会更开放一些;另一位伙伴反馈了主要与助人者的开放性和角色感有一定关系,如果只是提供意见建议,那就以自己的意见建议为内容输出,别人可以选择采纳或不采纳,尊重别人的自主性,给别人留时间空间,也是一种给自己留空间的方式,自己也就不受挫了。
4、还有小伙伴也反馈了一件和亲属沟通的案例,最终以对方出现情绪,反馈一句“你就当我没说”结束。最终自己得到的体悟是正常和这位亲戚的交往可以进行,但涉及到这些事情的讨论和沟通,就尽量不开展,自己不“抛饵”,也不“咬钩”。
5、有小伙伴反馈了一种情况,就是别人在看似求助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游戏”,自己只是再求对方的安抚而已,实际并不是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建议。但如果这种情况下,非常认真的给予别人意见建议,就进入了“游戏”,事实是人家只想要安抚而已。因此,遇到求助,需要先分开来看,看实际情况。
6、也有伙伴反馈,遇到了别人来求助首先要对别人的情绪进行反馈和响应,这样会更好的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如果别人不在成人状态下,通过倾听是可以让别人的孩童状态得到安抚,让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以后,能够降低压力(《你好,压力》),最后重新进入成人状态,对解决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7、怎么样帮助别人,面对别人,把别人当成一位“你好”的人?三点启发,第一就是让对方“感觉”他有能力解决问题,这样他就有了好的感受,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就是要先共情;第二就是从最小能行动的点开始着手,你提出请求,别人开始做,从能做的点开始做。不一定当下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从脚下开始做,最终就有可能达到目的。第三,先安抚,“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话虽通俗,但很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