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河南省公安厅关于邱海山等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称,该省鹿邑县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邱海山伙同民警刘萍等29人,在办理毕业生分配、干部调动、公务员登记和入警申报过程中徇私舞弊,邱海山为女儿篡改档案年龄,最终实现其“7岁上警校、10岁当公安、长期领工资”目的。目前,邱海山、张季梅、刘萍3名涉案人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澎湃新闻4月13日)
在河南省委第六巡视组、鹿邑县纪委、驻公安厅纪检组先后对鹿邑县公安局入警造假问题进行调查期间,邱海山等人为了毁灭证据,将全局500余名民警的人事档案拆分、转移、隐匿甚至部分销毁;为避免留下作案踪迹,将县公安局办公区域相关监控设备破坏;为防止电子数据被恢复,将县局政治处3台存储有大量重要人事信息的办公电脑硬盘格式化后彻底砸碎;为了获悉调查组动态,安排、指使有关人员严密监视调查组工作动向。
由此可以看出,这起案件的形成已并非一人之为,而是一个隐蔽程度极高的链条在有机地整体运作,它产生的驱动力已远远超出了某一个权力部门的极限。在这样完整链条的全天候运作下,别说是制造“10岁当公安,有6个假户口”这样的事,就是将某个活人在档案中变成死人,或将某个死人在档案中变成活人,也不会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个权力链条,已经在当地无所不在,基本覆盖了所有的权职部门。
如果不是河南省委第六巡视组入驻调查,这起水下的冰山案恐怕还难以浮出水面,因为在这样一个已近全封闭的权力环境中,水泼全然不进,针全然扎不透,它已然形成了一个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掌控的气候,想要办成什么奇葩的事,那都不会产生任何阻力,在这个链条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不管是毕业生分配、干部调动、公务员登记和入警申报,邱海山等核心人物已经成了手拿把攥掌柜子,有这样的环境存在,权力就会有不散的宴席。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邱海山打造出了这样的权力链条,当然也不会是一日之功。从干部班子配备上讲,所有的干部都应当德才兼备才是执行制度的必然结果,可是,从这起窝案中可以看出,很多干部已经变成了邱海山等核心人物的私人办事员,不管要办成什么违规的事,只要邱海山点了头,他们不管对错就会全力执行,而从这起窝案的时间轴上看,至少从2011年以来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整体链条。
然而,很多干部都已经变成了邱海山等核心人物的私人办事员,这其实是很难想象的事,因为在现实中,尽管确实存在着个别的像邱海山这样贩卖权力的人,但在一个组织中却不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么多如此目无法纪的人。制度环境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在好的制度环境中,好人只会变得更好,而坏人却不可能变得更坏。而这么多人同时都跟着邱海山去长期违纪,那只有一个解释,即不是这些人全都变坏了,而是这个制度环境存在着使好人变坏的霉菌。
邱海山等人为了毁灭证据,将全局500余名民警的人事档案拆分、转移、隐匿甚至部分销毁,在常态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而之所以邱海山等人如入无人之境一样做成了这件毁灭证据的事,只能说明制约权力的制度体系已经弱化成了台面上的摆设,在这样虚无缥缈的制度环境中,大部分部门的权力掌管者,已经失去了相互间应有的也是制度设计中必有的制约力。邱海山在当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刮起的是权力的旋风,而在这股旋风之下,原有的制度却是那样弱不禁风。
邱海山等人至少从2011年就已开始违纪,时至今日,这已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轴,然而,如果调取过往的反腐日历就会发现,2011年已经进入了反腐的高潮期,在这个过程中,也查出了不少大案要案,从震慑力上来说,已达到了空前的力度。然而,为什么还会存在着邱海山等人“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潇洒派头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在一些地方,在查处了大案要案之后,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对违纪者的处理上,并将此作为唯一的终极结果。对违纪者依法严加惩处,这是必须的结果,但却不应是唯一的结果,因为任何案件的发生,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制度的薄弱之处,而对于人的处理,永远都只能是结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制度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地升级完善。扎紧权力的篱笆,这是对反腐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扎紧权力的篱笆的同时,还有很多制度体系的工作要全力加强,不能用对人的处理结果替代制度的升级完善。因此,在反腐败工作中,扎紧权力的篱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同时,还要在宏观层面上种下制度的根,让更科学的权力制约制度生下根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