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探讨,首先确定what,也就是事实的真相;其次,要解决一个why与how,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以后怎样做。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都比较执着人的本质,这个人到底是真还是假,善还是恶?就是相信,人有恒定不变的品性。这个观念既有来自于小时候父母师长的影响,也有来自于书籍影视剧等,好人,坏人,标签分明。后来,越来越发现,所谓好坏,大多数人是根据表象与事实来判定,也可以说,以成败论英雄,而事实上,平心而论,不骗人,拿自己举例,做一个事情的发心是有善恶之分的,在利益、美色等种种诱惑面前,有犯过错误,有坚守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严格把所有过去的种种拿出来翻账,肯定不是义薄云天的英雄或白璧无瑕的天使,当然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只不过,好坏偏哪个度多一点,譬如大善小坏,韦小宝这款,譬如大奸小善,李鸿章之流。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认识,也就是没有那么纯粹的善与恶,大多数人都有着复杂的一面,不能简单而论。再深入,是否就可以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家都差不多,谁也不要来说谁?这也不对,仔细来看,人其实是动态发展的,既有不断学习领悟,然后收获宝贵经验教训,开始越来越有自己的原则,不断修行,让自己无限趋近圣人的,也有经历了不少欺骗与伤害,对人性不再有信心,选择为所欲为的。也就是说,人最终是觉醒后自己塑造出来的,既有百炼成钢,成为英雄的,也有堕落下去,极其不堪的,这是一种主观的选择与努力,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宿命,以上算是对what与why的解答。
进一步,是关于how的探究,在不做最后的盖棺定论前,怎样的行为策略才是高明的呢?从反面来思考,有几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首先要摈弃的,是一味算计人的下流;其次,是傻白甜,把一切想得太天真,然后洁白无瑕地扛着仁义大旗走正步;再次,不要学乡愿,做好好先生,你好他好大家好。再从正面来借鉴,曾经有国外行为学家做过大量试验,用数据做支撑,最后得出结论,高明的策略应该是“复读机”的做法,就是,人家对你好,一定要对人好,人家对你恶,一定要以牙还牙。这样的策略,会形成正反馈,也可以理解成爱憎与赏罚分明,别人与你的互动会有清楚的预期,毫不含糊。以我们自己为例,我们更愿意与有原则有立场的朋友交往,而不希望每次交往都需要重新来确立合作模式、反复博弈,这样更高效,大家更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