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心无所住

作者: 吾宗老孙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21:35 被阅读2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说出了他悟道的法门,回归到原始的极点,回归到极静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看到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实证中,比如打坐或站桩,其要点也正是回归到极静的状态,万物原始的极点,也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也就是“无”。

所以在修行“心无所住”的时候,比如在打坐或站桩,也就是让自己的心回归于无,不要想着任何的东西,如果有想到什么,那就再让它涅槃,只要守着“无”,持续下去,应该也就可以实证到何为实相。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释迦摩尼在金刚经中也讲了他认知实相的法门。实相是什么,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描述的,释迦摩尼也只能给大家指出一个方向,比如见到“诸相非相”,也就见到了实相,这个也还是需要实证来认知。证悟实相,也就是要找到万物的本质,我们的心本身就包容了万物,但是因为个人会有各种执着妄想,以至于心是一种有杂质杂音的状态。只有破除掉心所染著的东西,才能够找到那个本质的心。

金刚经的这个法门,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那颗本质的心,不在任何的相里面,当我们的心没有任何染住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清静本心。所以在修行“心无所住”的时候,也就是要保持一份察觉,也就是让自己的心没有任何执着妄想,这样自己的心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察觉到心有执着妄想的时候,也正是修行的好时候。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六祖坛经》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说禅宗的法门,是无念无相无住,我们会有各种念头,但本心是无念的,念头只是本心上再生出来的东西。我们会看到各种相,但本心是无相的,相也只是本心所察觉到的暂时的存在。本心无念无相,当心无所住,也就找到了本心在哪里。

禅宗的法门是适合任何时候的修行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会有各种念头各种行动各种察觉,但同时保持一份觉知,这些察觉的对象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却不是本性本身,这样虽然察觉着现实,同时心又不执着于现实,心没有染著现实,那么同时也就在感知着本心。

一的修行笔记

相关文章

  • 修行:心无所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

  • 什么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文/弗度 大多数修行人所能理解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往往都是有所住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并非真正的“无所住而生其...

  • 修行记:无所住

    让念头 从心上流过 就像泉 从石上流过 无所留 无所住 初学书法,水平有限,请多包涵!

  • 金刚经

    第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的清净心,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的,是应无所住而生的。真正的修行,就是在修心,修...

  • 心无所住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

  • 心无所住

    一直有关注一个新闻公众号,每天六点不到就能接收到推送来的讯息。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点开公众号浏览下时事新闻了解下国...

  • 心无所住

    我用了好长时间去适应孤独 却仍不得不承认这很辛苦 醒来后的煎熬像心里困着老虎 可能活着就永远不会知足 独自走着漫长...

  • 心无所住

    不是沉迷喝酒,也不是沉迷色彩斑斓的生活。只是喜欢有轨迹而无痕迹的生活。再好的酒,喝过了,就喝过了;再美的风光,看见...

  • 心无所住

    长期禅坐后,你会对于生活升起一些细微的觉察。 你会发现,每天早上起来都有一些东西变化了,一些却没有。 那些产生变化...

  • 《金刚经》的住于无住

    禅宗的六祖惠能从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无住与住是般若正观的精要,对于修行人而言无住与住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行:心无所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rs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