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摔门而去,匆匆走了,如果再不离开,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场面会发展成怎样?
女儿今年11岁,步入青春期后,经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
半个小时的作业量,经常三个小时做完;
让她去练钢琴,三请四请,满腹委屈;
只要父母不在家,偷着看古装影视剧;
争分夺秒,偷着藏着,钻空玩电脑;
不想学习,只想玩,而谎话连篇;
刚开始发现,我是苦口婆心,长篇大论讲道理。没用。
接着开始查百度,看书,找有经验的人请教。
⒈每天计划学习,只要完成作业量,可以看电视!
⒉钢琴每日练习,有奖励!
⒊电脑除学习只用,其余要用需申请!
⒋诚实的孩子有糖吃,撒谎的孩子惹人厌!
……
各种招数用尽,刚开始有一定收效,后面一切照旧。
想想女儿以前多乖巧懂事,现在恨不得回炉重造。
你气的牙痒痒,她在那不急不慌该怎样就怎样。
今天的事就是这样发生的:
昨天磨磨唧唧,作业没动,眼看马上要开学了,我是着急上火,三令五申,必须这几天完成。
早上六点把孩子叫起,她磨磨蹭蹭吃完早饭7:30才开始作业。
我布置了一个作文命题,电脑对我的吸引力为何如此大?
就让她自己在房间写,我去做其它事。
一个多小时过去,愣是一个字也没写,我当时拼命深呼吸,询问,“为什么没写?”“写了,不好,撕了。”
“那好,那重写,我在旁边看书,守着你写。”
十几分钟,我看你写了几个字,接着离开座椅,直奔厕所。
我在旁边左等右等,看着分钟走了半圈了,在门外询问,“你是不是不舒服?你没事吧?”
“没事”慢吞吞回了两字。
当时火气就一下子上来了,耐着性子,又看着分钟走了半圈,整整一个小时,厕所的门都没开。
时间的流逝,女儿无声的抵抗,让我愤怒难挡。
讲道理讲不通,打又不忍心,我唯一想到的是离开,给彼此一个空间,不让我们都受伤。
我留了张纸条,告知于她,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
因为上一辈父母,专权霸道,事事要听父母的影响,在我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我想要民主,想要她有自己的思想,只要事情不过分,她的意见我都会考虑!
在这之前,我们一直相处的很愉快!她有什么心事都会告诉我!
现在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虽然有时也会找我聊天,但也会分辨把自己的小秘密写在本上。
对于这种情况,我虽有些感慨,但也尊重她的思想。毕竟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可以理解。
在问题最开始出现时,我和女儿就事谈论过,也深度交过心,她也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重复的问题,又会重复发生。
爱玩是人的天性,自制力差是孩子都有的共性,作为家长,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绞尽脑汁去引导孩子,可是当你发现,收效甚微,那种无力感就会排山倒海压向你!
看到这里,我相信只要是作为父母的你,大部分都会有相同的经历,说出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作为父母,我们那么爱自己的孩子,把我们认为好的,正确的都传授给他,可是孩子的心为什么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
(2)
每个人针对孩子的问题,都会采取不同的举措。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文中,作者讲了一部台湾的片子,叫《妈妈的摇控器》。
剧中妈妈很要强,在丈夫出轨后,选择净身出户,只要了儿子。当时事业遭遇瓶期,她就把所有的期望在了儿子身上。
但事己愿违,她发现儿子竟然伪造成绩单。儿子好像越来越不听话了。
这时,难过的妈妈无意中从陌生人手里得到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孩子不听话犯错误,妈妈便用遥控器让儿子的时间倒流。
只要孩子不叫话,就重复。只要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就把时间倒回。
小伟多次抗拒妈妈的“旨意”,却总是遭到妈妈的“镇压”,妈妈不断地重来再重来,直到他“不再犯错误”为止。
儿子拼命说着“不要”,眼神里充满绝望。
终于小伟决定自杀,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妈妈只要按动遥控器,他又会活过来。
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是古代战场上对待敌方俘虏的态度,可妈妈却将它用在了自己最亲最爱的孩子身上。
小伟多次反抗无效后,终于放弃了抵抗,成为了妈妈的“傀儡”:他听妈妈话,好好学习,考上了好大学,成了一家公司的老1总。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悲剧的,小伟在妈妈没有防备下,撞向了飞驰来的汽车,离开了人世。
在现实中,我相信,如果有这样一个能够重复的摇控器,父母会争相哄抢的。
父母自有一套理论,小伟的不幸结局只是个例。我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作为父母,我们想要一个听话懂事,事事听我们的孩子。
虽然没有“遥控器”,但也在不自觉地操纵孩子。
虽然我自诩民主,可也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期望和希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虽然没有明确要求过孩子,可也在一定承度上给了孩子压力。
(3)
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
若菱关心志明,让他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养生,结果志明不领情,反而很生气和若菱吵架,若菱眼泪倾泻,悲伤委屈,觉得自己的一片关爱完全不被感激,而且还被严重地侮辱,夺门而出。
找到智慧老人,老人了解了前因后果后,摇头叹息:
“爱呀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我关心他,反倒成了罪过?”若菱心里很不平衡!
“你看,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念书,有多少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怕人家说你教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有教养)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的ego带来光荣抑,甚或是将自己对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自己最亲近的人和事,真的可以不管吗?”
“对于最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为了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有权利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人的领域、促使别人改变,这种做法,不但白费力气,而且还会造成两人关系的紧张。”
“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要不然……)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够接受,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的。”
老人摸着胡子,娓娓道来,似乎在嘲笑世人的愚痴,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4)
台湾作家刘墉,谈到在儿子小时候,实行强权教育:
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衣服脏了,自己动手;父母不在家,饭要自己做。
儿子看电视要管;儿子打电话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把他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三个小时。
因为专制,父子关系一度很紧张。
意识到问题后,他改变了教育孩子方式:民主式教育
为了拉近父子关系,与时俱进学会了很多儿子世界里的新事物。
规矩上严格让他做一个有原则的人,生活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关心。
最后儿子,对他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为了锻炼他的自主性,让他有独立判断辨别的能力,在她考入大学后,让他更多的进行自主选择。
选择专业,就业地点,婚恋情感等方面,他再也没有多做干涉。
刘墉谈到教育孩子,就是寻找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方法。
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其作为“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
让孩子能够懂得自强自立,更多的是让他懂得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两点在教育上不可或缺。
最终,儿子刘轩成为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
刘墉在《到世界上闯荡》中写道:
这世上最重的是什么?
不是金,也不铅,是爱!
爱是只能付出,不能问的。
最伟大的爱,甚至在付出的时候,都应当避免让对方感觉,免得增加对方的负担!
记住:不要累死你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