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遭遇

作者: 游水的鱼儿 | 来源:发表于2015-04-30 12:03 被阅读950次

——

       读这一节的同时正好《读书》杂志第12期到,里面有两篇文章成庆的《革命的先声—晚清的佛学与政治》、辛智慧的《佛光山归来》,三文皆讲述佛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宋代、晚清和当代三个不同时期,极具延续性,这里一并谈谈。

       宋代佛学得官方之认可,势力持续不衰,但是佛学最大的转变—中国化或说儒学化也正在此时,相应的对佛学的批判和吸收成就了道学的兴起。韩愈孤明先发的辟佛在宋代得以继承,宋初古文运动的主旨就是重建秩序的三王之道,在探索内圣的途中,安石之新学自是儒释不分,二程道学辟佛的对象也已由韩愈的直接宣战转向士大夫之禅风。“辟佛之说。宋儒深而昌黎浅,宋儒精而昌黎粗。。。盖昌黎所辟,檀施供养之佛也,为愚夫妇言之也;宋儒所辟,明心见性之佛,为士大夫言之也”,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道学家则只是“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的学术讨论。这样的转变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佛学的入世,僧侣与士大夫交游密切,对儒学了解深入,对入世与此岸的肯定也在加强,佛儒之争在于谁的道可以成为秩序重建的最后依据,这一点在《读书》的两篇文章里也各有见解。二程:“谈禅者虽说得,盖未有得,其徒亦有肯得:佛卒不可以治天下国家者,然又须道:得本则可以周遍,”。同期,契嵩禅师独居作《原教》、《孝论》十余篇,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他完全肯定儒家基本价值——“佛之道岂一人之私为乎?抑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耶?岂妨人所生养之道邪?但其所处不自吏而张之,亦其化之理隐而难见,故世不得而尽信。”外王归于儒家,内圣保于自身,这一态度有力遏制了古文运动辟佛的态势,开启了士大夫论禅之风。同时,对于内圣方面与儒家的融合,就集中体现在对中庸的解释和推广,余先生甚至认为,佛徒为与儒家靠拢,在心性的讨论中,深入研读儒家经典,将其以佛教精神解释,他们选中的经典就是中庸,达到由儒入释的目的,极大的影响了士大夫群体。

       二是儒学的沙门化,儒学与佛学之争的关键在于“内圣”,在于是儒道还是释道,事实上最终的道学亦非纯粹的儒家原旨之道,它也是吸收了佛学思想的道学。余先生指出,儒学、佛学在性命道德层面的重要区别在于,儒家不承认个体的“性”死后长存,但却必须肯定集体的道德性命长在不死,这是人间秩序的终极保证,二程曰“物散气尽”虽与佛学划清界限,却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因而,佛教关乎生死的“道德性命”,自孟子之后,以其长在不死的特性,含有某种宗教成分的信仰征服了宋代的士大夫,他成为超越时空的一种精神实体,也就是之前所述的道体,对宋代儒家而言,自非认其为佛学的影响,而认其为“天启圣衷”,上接孟子之心,终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道德性命,这是他们追求理想秩序的一个永恒的精神基础。

      成庆《革命的先声》谈及晚清的政治佛学,认为其为在儒学式微之际所发挥的革命先声的作用,西方文明袭来,启蒙、启蒙的反思与颠覆,保守激进、保守激进之间的转换,儒家传统圣王改制的政治理想陷入治乱循环的框架之中,佛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时间观,净土论正与当时极具影响的线性史观、进化论相符合,让思想界产生对未来的想象,而非传统的托古改制。在西方文明的逼迫下,佛学帮助人们扔掉过去,看向未来,然而过去岂可简单扔掉,未来又在何处?历史的迷雾永远存在。

      辛智慧《佛光山归来》则是对台湾佛学兴盛,积极入世现象的记录、赞许和期望,这里佛教已非政治佛学,而演变成为人间佛教,他的主要作用在于重构伦理,安置人心,现代化的中国,务另说现代化的儒家传统日渐衰微的中国,西学已经全面占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儒家制度基本丧失依托于存在的基础组织,然而唯有一处—中国人的心灵,西学一直无法完全占领,家庭、社会、生活,人与人的联系与纽带,佛学在此发挥了作用,他们从寺庙走向生活,走向人间,以佛化的生活观、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大众、抚慰大众,他们在儒学丢失与空缺的人间位置乘运而生。佛光山的佛学要走入人间,要念念在当下,从世界、生活、身心多个方面关心人生意义,塑造全新的人格类型,开创人生样态,这样的佛学是西学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他的前景究竟如何呢?

相关文章

  • 佛学的遭遇

    —— 读这一节的同时正好《读书》杂志第12期到,里面有两篇文章成庆的《革命的先声—晚清的佛学与政治》、辛智慧的《...

  • 日更|第32天:虚惊一场

    【今日学习】 一、走进佛学 29 | 亲手杀人和借刀杀人 1.今生的遭遇要到前生去找原因。 2.心里动的念头和嘴里...

  •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 真正的佛学讲因果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一句很科...

  • 日更|第3天:一切都会好的

    【今日学习】 一、走进佛学 佛学基础课,不是信仰上的真理,而是事实和思辨性的知识,是佛学,不是佛教。 1. 佛学影...

  • 原话源说.&.17

    初识佛学:三 1.佛学的中国化分裂 因为传播学的分裂,在传播中,因为文化等因素,中国佛学和印度佛学产生了分歧。印度...

  • 十波罗密

    佛学大辞典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十波罗蜜多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p0117...

  • 佛学

    佛教卍创始,佛教史,佛教理论架构是对于佛学研究必须知道的。 四法印,诸行无常是客观,诸法无我是主观,有漏皆...

  • 佛学

    听师兄一席演讲再反省自己确实能够知道自己的纠结在那里,身涉婆娑世界不妄不杀不过分取确实能够到达居士道。 贪嗔痴其实...

  • 佛学

    佛像经常被供于庙宇,我常常是兴冲冲的跑去本来想见识些不一样的建筑景物,却看到经常寺庙里虔诚的烧香拜佛磕头祷...

  • 佛学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的遭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dp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