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白天,在公司工作了一整天,晚上下班回到家后,躺在沙发上,回想起一天的经历,却发现,自己好像没做什么有用的事情,但身体却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疲惫。
这就是所谓的【无效忙碌】,看似自己付出了脑力+体力劳动,最后却收获甚微。
前两天,在和一个朋友吃饭时,我们就聊到了这个话题。
朋友表示他现在的状态就有点无效忙碌的意思。
他说白天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却总感觉到杂乱无章,乱糟糟地过完了一天。
下班后看到同事们都在加班,心里又会产生焦虑感,明明他自己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但如果此刻下班就走的话,负罪感便会油然而升。
通常在这种煎熬的情况下,朋友会选择加入其中。
看到有同事利用下班时间在公司学英语,他也会打开软件看一会单词;看到有同事在做方案,他也会打开PPT随便打出几段文字应付,但其实他的心思根本没在公司。
最后,总是没有固定下班时间的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眼中看上去努力又勤奋,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种忙碌并没有使他比大多数人更优秀。
相反,他越忙越累,越累越焦虑,越焦虑越忙,进入了一种死循环。
他骗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
听着朋友的描述,我想到了自己实习期间的一段经历。
当时的我还没毕业,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实习期间进入了一家销售公司,目的是想要锻炼一下自己,在正式进入社会前积攒一些工作经验。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时刻牢记着“新人眼里要有活”这句老话,表现得非常积极。
在公司里,老员工们无论做什么,我都会想办法凑上去帮个忙,送个快递,打印一份材料,或者帮忙整理客户资料等,一天下来,我觉得很忙碌也很充实。
不过时间一长,我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在某天乘坐夜班公交车回家的时候,我复盘了一下近些天的经历,我发现自己虽然每天都很忙碌,做了好多事情,但似乎自己的成长有些停滞了。
发快递,打印材料,整理客户资料这些内容,都是短时间内能很快上手并熟练掌握的东西,而我最需要学习的销售技能,却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这就相当于,我应聘的是外勤销售岗位,做的却是内勤最基本的打杂事物。
我为了尽快熟悉公司,和老员工混个脸熟,每天东做一件事,西做一件事,工作内容不成系统,做了许多额外的低成本的杂事,忙到最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给丢了。
我发现,这种围绕低水平层面上打转的忙碌,导致我低效多劳,甚至是无效成长。
后来,经过与主管的沟通,我渐渐打开了心结。
主管说,实际上,大多数人不是学得不够多,而是不够有针对性。
我之前所做的那些杂事,并非没有用,它们确实可以给我带来一些帮助,但仅限于辅助性的帮助。
我的问题是,我陷入了一种总害怕“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误区,我很勤奋,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要,但在处理具体工作时,就会发现技能不够用。
我忽略了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成长。
当时的我,是一名新人,所以我的目标是要尽快在自己的领域内成长起来,因此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以具体任务为导向,目标精准地学习。
有节奏有专注力的勤奋,会更容易出成果。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提出过“遗忘曲线”理论,他指出遗忘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学习之后遗忘便立刻开始,但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它的速度由快至慢。
所以,当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有效地学习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之后再加以运用实践,由此便可形成“输入到输出再到结果”的良性循环。
我和朋友分享了这件事,他听完后没说什么,只是连续喝了两杯啤酒。
在我们各回各家的时候,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道:“努力错了方向,真是一场灾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