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56552/c12c0c585f5c976d.jpg)
我曾问过身边的朋友:你们知道咱们这儿的博物馆在哪儿吗?
他们的表情无一例外:两只眼睛直直地望着我,张着嘴愣了半天后,仍用怀疑的语气问:“博物馆?我们这儿还有博物馆?不知道。”
当我再问:你们知道禹王亭在哪儿吗?
他们这次看我的眼神就像看白痴一样:那谁不知道啊!然后能说出具体的位置和路线,就连那里的景物都能描绘的一丝不差。
就是不知道禹王亭就是我们这儿的博物馆。
01
别看我在朋友面前卖弄,其实跟他们比起来,我是最孤陋寡闻的那个。身为本地几十年的土著,只是听别人说起过禹王亭,一直没有去拜谒过。
读三毛的游记,她说每到一个地方,必是去那里的博物馆看看。因为博物馆记录和展现了这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的发展状况。猛然想到自己的家乡,是否也有博物馆。
在网上搜了一下,就看到了“禹王亭博物馆”的简介。
过了几天,就怂恿着去过一次的外甥女带我们前往。
那天去时已是傍晚,过了鬲津桥不多远,顺着外甥女的手指方向,就看到树木掩映中禹王亭那高高的飞檐亭榭。
从主干道下来,是一条柏油路,路两边种着宝塔似的松柏。树龄不大,在前面这几千年厚重的历史面前,略显瘦弱单薄。
博物馆是由一个坐北朝南的大院落组成,山门是一个牌坊式的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典雅。门上方是清朝乾隆皇帝提写的“禹王亭”手迹。门前一对石狮威严卧守,愈显得博物馆威武雄壮。
我们拾级而上,刚走入大门,一个上了年岁的工作人员从门内的值班室出来,说:“快要下班了,你们参观的话请快一点。”
我们询问了留给我们的时间,脚下不禁加快了脚步。
院子正中是条甬道,直通对面的享殿。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钟楼门开着,靠北面墙有一道窄窄的楼梯通到上面。一口大钟悬挂在正中,一对情侣正在上面撞钟。浑厚深沉的钟声据说可以传十里之遥。
钟楼对面的鼓楼大门紧锁,站在路中央可以看到上面和大钟遥遥相对的一面大鼓。鼓面丰满,可以想象的出鼓槌落在上面的“咚咚”之声。
享殿的中央塑的是大禹治水像,九鼎立于塑像周围。享殿的两边是碑廊,墙壁上是名人大家篆刻的碑文,下面陈列的是些古时和现代的农用工具。
穿过享殿,就到了禹王大殿正殿。大殿上方悬挂“神功千古”的匾额,大殿正中塑禹王神像,左右两边还塑有曾协助大禹治水的四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启。四周围墙上是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画。正殿两边为东西配殿,东配殿是大禹文化研究成果展厅,西配殿陈列的则是从唐宋到明清不同时期出土的文物。
02
禹王大殿的后面,有一个门通向具丘山。时间不早,后面的门已经上锁,我们转出正门,由外甥女领着,从东面绕过去,有一条小路也能抵达具丘山。
走过百十米煤屑路,看到一架汉白玉石拱桥,凌架于一条早已干涸的小渠之上。桥的左边,是游人踏出来的一条土路。
在一排房子的后面,是满目荒凉的衰草和亭台。那排房子靠近路的窗玻璃上,还留有蒸炒烤涮的字样。从那些装修排场来看,也曾经生意兴隆。
眼前应该就是人工湖了。现在湖水干枯,湖壁塌陷,湖中的亭子也破败不堪,亭中的石桌石凳也已残缺不全。
顺着湖边的柳树直走,北面有一堵围墙。沿墙根西行,就到了具丘山。
具丘山是龙山文化古遗址,属于省重点保护文物。具丘山的来历我们都知道,是当年大禹为望水势而聚土成丘。治水成功后,人们便将此丘作为圣地保护起来,年年祭祀香火不断。
具丘山前是一片树林,山的东北侧,筑于高台之上的,是八角重檐双排柱的禹王亭。
亭上雕梁画栋,红柱高擎,几只飞鸟啁啾婉转,在亭子中飞进飞出。
高台有台阶六十四阶,是为了纪念大禹享年六十四岁。高台顶端有台阶十三阶,是纪念大禹治水十三年之意。
这让我想起游曲阜孔林时,从孔林门楼到大门距离是一里路,寓意是要以礼待人。路东树有七十三棵,路西有八十四棵,这两个数字都是圣人的坎年。
由此可见,圣地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有讲究有说道的。
暮色已浓,离开时又回头望了一眼博物馆的大门。暮色中,树木掩映下的博物馆深沉凝重,薄薄的雾气更增加了它的神秘庄重之感。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几千年的世代维护,大禹的精神,会一代代弘扬延续下去。
下面的这一段,是摘自百科里禹王亭的史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