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诗经》的这一年读书让生活美好
《诗经·周南·麟之趾》:要想马屁拍得好,乱扯“祥瑞”准没跑

《诗经·周南·麟之趾》:要想马屁拍得好,乱扯“祥瑞”准没跑

作者: 古诗文切片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23:36 被阅读12次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先秦的许多典籍中,也有记载。就连大名鼎鼎的《春秋》,也只是记载到“获麟”(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为止,没有再往下写。

西晋的学者杜预,给《春秋》作注,称,“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他先给“获麟”定性,说是只有圣王才能配得上的祥瑞;祥瑞出了,圣王没有,所以孔子感慨周朝要完了,写不下去了。

然而这种逻辑,纯属瞎扯。虽说是瞎扯,可历代的王朝可是一个个都对这种祥瑞,喜出望外;因为出了祥瑞,就能证明自己是“圣王明君”,上哪儿去找这么好的宣传广告?

故宫博物院·蓝色缎金线绣麒麟图挂屏

以宋朝为例,宋的军事实力一直不太强,总是受北方的辽、金政权欺负。为了增强国民信心,更是大搞此类的面子工程。北宋第三代国君宋真宗,打仗都不敢上前线,被宰相寇准拖到澶州前线“亲征”,才缔结了“澶渊之盟”,勉强挽回一丝颜面。可能宋真宗自己也觉得有些丢人,赶紧开始自导自演了一场“封禅”(还提前跟辽国通报了一下),然后又炮制了著名的“祥符”事件,为了应景,还把年号改成了“大中祥符”。

《宋史·本纪第七》:“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

跑题了。回来接着聊“麟”。文献里记载的麟,从来没有提到它长啥样。明朝的时候,甚至把南洋国家进贡的非洲长颈鹿当成了麒麟,闹了国际笑话。

不管怎么说,麒麟在古人眼里,是毫无疑问的“祥瑞”;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是当之无愧的“仁兽”。《麟之趾》里,更是把麒麟比作这些王公贵族的子弟。

夸有权有势的人,不夸他们多有钱多有地位,而是夸他们有“仁德”。可见这个怕马屁的人,很懂得技巧。这就好比是夸女人,有时候“漂亮”没有“知性”、“优雅”管用。

再来看三个《麟之趾》中语意相近的词:“公子”、“公族”、“公姓”。这里,三个词,并非实指。三个词,泛指的都是王孙贵族。用了三个语意相近的词,只是为了协调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而已。可单独把这三个词拎出来,其实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公子,指的是公侯之子。公姓,指的是诸侯的孙子。公族,诸侯曾孙以下称为“公族”。

在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下,各级诸侯之间的“大宗”、“小宗”隶属关系。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其他的姬姓诸侯国领主的老大,不论“公侯伯子男”,都是“小宗”;诸侯国的领主,在自己的国内的其他同姓宗族里,又成了相对的“大宗”。诸侯有“五世亲尽而别居”的传统,五世以后,就要别为一族,成为相对独立的“氏”。

于(xū):通“吁”,感叹词。嗟,语气词。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嗟来之食”,它的原文其实是这样的:“嗟,来食”(“喂,过来吃”);乞讨者面对这样有侮辱性质的食物,宁愿选择挨饿,也不肯吃。所以,“吁嗟”连用,这里只是增强语气。

定:通“顁”,指的是额头。前面说了,麒麟是仁兽,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这里的“定”,名词做动词用,是以额头来抵的意思。

诗经专题第11篇,总第011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周南·麟之趾》:要想马屁拍得好,乱扯“祥瑞”准没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gj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