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这部煌煌巨作,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家学渊源。
司马迁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掌管天文观测,从事星占术,到了周代又断断续续担任史官。
应该说,从事跟历史相关的工作,是他们司马家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刻进他们家族基因里的血脉。他们家的人,生下来就是吃这碗饭的,可以说是世袭罔替。
就像杜甫七岁就能写诗,开口咏凤凰。写诗是杜甫家家传的本领。司马迁家的人,开口也能讲历史、谈掌故,这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
他的爸爸死后三年,他如愿当上了太史令,子承父业,从此可以自由查阅皇宫档案和珍贵典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企工厂,父母退休,子女可以顶岗,原来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他10岁开始学习《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古文典籍。
后来跟着他爸爸来到首都,听过当时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如孔安国讲《古文尚书》,董仲舒讲《公羊春秋》。这都让他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
二是见多识广。
司马迁从小在家乡长大。在这里他种过地,放过牛,感受过地里刨食的艰辛。他的家乡处在农业和游牧业的过渡地带,这也让他体验了到了不同的农家风情。
20岁的时候,在他爸爸的资助和安排下,他开始了游学生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探寻古代先贤的遗迹,体验不同的风俗民情。
走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风景独好。他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身为北方人、西北人,他主要是在南方、东南部地区转了一大圈。
在浙江,爬过会稽山,探寻大禹的遗迹。传说这里是大禹召集各方诸侯开会,商讨国家大是的地方,会议开到一半,大禹突然去世,后来大禹就埋在了这里。
他又去了湖南,爬了九嶷山。“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这里曾是舜帝南巡的地方。
可见他游学不是去一些网红景点、人造景观、游客扎堆的热门景区,而是去探寻上古三皇五帝的传说和遗迹,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为他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又来坐船沿着湘江北上,在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路过汨罗江,凭吊了屈原。屈原就是在这里自杀的。
后来他又去了汶水泗水,来到热情好客的齐鲁大地,去了曲阜和淄博,这里曾经是战国时期鲁国和齐国的首都。
去了孔子家,瞻仰了孔子留下的足迹,听了关于孔夫子的传说和事迹。
游学的经历十分难得,想想那可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放眼如今二十岁的大学生,不论是穷游还是富游,有这样的经历的只能算是少数。
后来他又担任外交官,奉命出使西南夷地区,既如今的云贵川一带。让他见识了异域风情,为后来的《西南夷列传》打下了基础。
三是李陵之祸。
这件事情影响了司马迁的对《史记》的创作,对他的人生和三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因是李广的孙子李陵与匈奴作战,兵败被俘虏,归顺匈奴。朝廷震怒,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便被下狱关押,因无钱赎罪,惨遭宫刑。
从此他的身体虽然不完整了,但是心灵、精神却得到了升华、重塑。他的人生也因这次事件分成了两段。
之前的生活靠着祖宗基业、家族手艺,过得太过潇洒顺利,从此之后则是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重新思考人生。
就像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说的一样,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也影响了他的历史观,让他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更广阔的时间轴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