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文言文已经出现在统编本小学教材中了,甚至出现在了三年级上下册。那么,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学?
一、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学习文言文时到底在学习什么?对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最大误解是:我们以为在教孩子学习一门古代语言,一旦这样思考问题,我们就会根据文言文的难易程度来编制文言文课程。比如:优先选择一些短小的、有趣的、易于理解的文言文,作为儿童学习文言文的入门。现在流行的小古文课程就是这样的思路。
这个思路有两个问题,一是他以为在小学阶段,儿童学的是浅义的文言文语言。二是它的编写基本带有文学性质,顶多是相似主题的集合。
那么,在小学阶段,当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该学习什么呢?
答案很显然,应该去了解和理解古人的生活世界,能够看到文言文世界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够尝试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并发生共鸣,能够感受到一种很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文言文,或者说古代语言的学习只是工具,从属于这种指向内容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从更早的时候,甚至学前就开始了。当幼儿们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文言文学习就开始了。
但是,这仅仅是在学习语言吗?或者主要是在学习语言吗?显然不是。
孩子是在进入一个生活世界,或者说一个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月亮是看得见的,思念也是特别绵长的。每到佳节,或燃爆竹、或登高望远,皇宫里笙歌彻夜不停,而隐士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儿童学习古诗就是温习经典。温习经典就是进入经典所显现的古代世界,一个生活的、精神的、文化的世界,而不是主要在学习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句式语法。
因此,至少在文言文的早期学习阶段,语言学习并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是把儿童带入古典的生活里、精神里、文化世界里,让儿童去感受古代生活跳动的心脏、生动的人物、活泼泼的精神。学习的方式也是感受的、思辨的、穿越的、对话的,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词义层面的理解归纳。
二、文言文学习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当儿童在唱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时候,与其说他在学习文言文,不如说他在学习儿歌。早期儿童所学的一些浅义的古诗,在本质上就是儿歌,文言儿歌也是儿歌。因为儿童的学前乃至于一二年级,并不适合学习古诗。
为什么?不是学前就可以背诵大量古诗吗?许多人不是拿古诗当成启蒙的好材料吗?这背后是一种落后的教育学,是读经运动的理论基础,认为可以利用儿童早期的记忆优势,把某些所谓的经典提前背下来,以后再慢慢去理解。
批评这种观念不是本文的任务,我只想表明一个立场:凡是不经理解而记忆的知识,都不真正属于你的知识;凡是以这样的方式教授儿童,在教学伦理上都是可怕的。
古诗绝大多数不是为儿童创作的,是成人为成人读者创作的。在没有儿童观念的时代里,儿童当然只能接受成人世界的作品。但实际情况是,儿童对意义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语言学习中,意义学习早期表现为一种节奏感。对摇篮里的幼儿来说,节奏就是意义,可以让它安静;噪音就是无意义,让它变得烦躁。因此,儿歌童谣是幼年最好的礼物之一。
从二年级开始,儿童才逐渐完成从儿歌、童谣向儿童诗的转移,对节奏的敏感进化为对儿童诗内在节奏以及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可以通过朗读来传递。
三年级大量的儿童诗歌能提升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或者说分辨率。
到了三四年级,古诗的真正理解就变得可能。
而全人之美课程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之间有一个特别美好的课程,就是《在农历的天空下》,是每天一首古诗词的持续领会。而且在农历的天空下,本身就是创造了一个古典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场景,创造了古代人物精神展开的舞台,把儿童带入其中。这一年的古诗词的浸染算不算文言文学习?当然算。古诗难道不能教成文言文诗歌?
三、有几百首古诗奠定基础,接下来文言文的学习就顺利成章了。例如《世说新语》课程。文字虽短,生动鲜明,一个个魏晋人物跃然纸上。这是一个文学的自觉年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哪怕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庸小说中的相当数量的人物原型仍然取材于魏晋。当儿童在学习《世说新语》时,首先也不是学习语言,而是进入一个世界。这是一个乱世,但同时又是一个门阀世界,或者说是一个贵族世界。看到的是高尚的人格,是行为艺术或艺术人生,是乱世中的惊惧与骄傲,是人性中的卑劣与高尚。儿童经历这些,穿越这些,或饥饿或沉醉,不知不觉中,生命中也蒙上了一些色彩:崇高的。优美的、自由的、艺术的,而这正是学习《世说新语》的核心意义。
儿童要领会这些,必须穿过语言的障碍,这就带动了文言文的学习,并且赋予了文言文学习以强烈的动机,让它变得不再枯燥。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字词掌握到什么程度,语法句式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也有了必要的边界:确保对文本的基础理解。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聚焦于句式、语法,没有必要去纠结一词多义,没有必要要搞清楚虚词的精确用法,我们要做的是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读通,不影响理解即可。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学习负担,尤其是机械学习的负担。这样的话,儿童也可以学习更多的篇目。而且这些篇目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根据难易程度的编绘,或按外部主题编排的,而是一个前后相接的展开的世界。这就是课程。经历的文言文数量越多,儿童阅读文言文的速度就越快,理解力也就越好。一直到某一天,达到文言文阅读自动化为止。
四、]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训练呢?
当然可以。例如从学习内容中抽取若干片段或全文,去掉标点符号,让儿童自行断句,再与原文对照,这,就是一种极好的精确训练文言语感的方式。除此之外,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用法能不能讲?当然可以,只是相对于中学阶段精确的文言文学习,小学处于文言文学习的浪漫阶段,这些精确的教学只是大浪漫中的小漩涡,要非常克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时间以及学习动机,只选择最核心的予以教学,也能够提升浪漫学习的品质,把握住这种分寸感有益无害。
包括背诵也是。特别经典的片段或文章,学生喜欢了,也会自然的背下来,但不要强求所有的部分都背下来。从文言文语言的角度讲,小学阶段学习的关键,是利用大量的文言输入形成文言语感,同时用少量的精确教学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整体品质。而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有价值,而且与儿童心理发展具备高相关性。换句话讲,文言文学习和一切学习一样,输入量才是王道。
从古诗词到《史说新语》,这样的课程并不是小学的终结,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有能力,还可以在小学开发更多的文言课程。文言小说《儒林外史》选篇唐宋或明清小品文系列,以及以主题和人物为单位的选编,例如苏轼的诗文。
在“全人之美”课程中,有一个课程是三国课程,就糅合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作为《小学高段》的一个浩大的课程,它预示了课程能够抵达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在小学阶段,儿童有十多万字,乃至于几十万字的文言文积累,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中学六年文言文学习的总量,而且被证明是可行的。
那么到了中学阶段,就可以利用文言文课文来进行精确教学了。因为有小学浪漫学习的基础,精确教学的效率将变得非常高。中学阶段就可以引入精确学习文言文的策略,避免精确学习领域的无意义学习,即简单的背诵和刷题。
我们知道,靠刷题解决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是没有能力阅读古代文献的。许多学生甚至在高中阶段读不懂历史或政治教材中材料里的文言文。如果小学有了良好的文言文学习,那么这个问题就会顺利地得到解决。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因此,小学阶段以正确的方式学习文言文是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
可惜的是,小学教材上文言篇目也特别有限,大体也是教材思维,而非课程思维。这就有赖于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大胆创造,开发出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文言文课程,倘能实现,善莫大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