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说到,慈禧明白她登上权力巅峰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处处压她一头的慈安太后,另一个是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以肃顺为首的辅政八大臣。
那么该怎么除掉这两个障碍呢?
冷静分析局势以后,慈禧明白,这两个障碍虽然难破,但是这逆境中有两点对她有利。
第一,慈安和八大臣现在不好对付,但是他们互相没有联系,并不结盟对付自己。之前说过,慈安太后虽然位份高,权威重,可是对政治不感兴趣,只想在后宫安心做一个颐养天年的太后。而八大臣又是直男癌晚期,看不起女流之辈的两宫太后。
这是实话。对于圣旨要慈禧和慈安手上的印章盖后才能生效的规定,肃顺不屑一顾,称:“太后们不用管圣旨内容,只需盖章即可。”
所以,这给了慈禧将他们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第二,八大臣现在虽然嚣张,但毕竟只是在热河行宫。大清的国都到底还是北京城,如果可以顺利回京,鹿死谁手就难说了。而北京,现在正在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手中。当时恭亲王担任议和大臣,和英法联军签订了合约。掌握了京师的兵马大全和军机处。更令慈禧暗喜的是,恭亲王对八大臣早就恨之入骨。也是可以争取的一个力量。
奕訢对八大臣为何这么厌恶呢?其实说来也很悲剧。其实在道光诸子中,恭亲王本来是皇位的最有力继承人,但是性格保守的道光,看中的是比他还要保守的还要墨守成规的咸丰。于是,在皇位的争取战中他惜败于兄长。不过他的才能确实太过耀眼,以至于咸丰即位后还对他抱有不安和成见,一直没有重用他。这次,连临终托孤,也把他排斥在中枢之外。这样,他又怎么能不恨辅政八大臣呢?所以在得知慈禧也有心要除掉八大臣后,他自然愿意效犬马之劳。
除了以上的两个有利因素外,慈禧手上还有一大筹码,那就是她是圣母皇太后,皇上的生母。小皇帝还牢牢握在她手上,有这个,局势无论怎么变化,她都可以确保自己有退路和东山再起的机会。
再三思虑后,慈禧又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联合慈安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除掉辅政八大臣。
准备就绪后,慈禧知道,该刻不容缓地行动了。
按礼制,大行皇帝地梓宫该是时候回京入东陵安葬了。所以她开始催促八大臣尽快准备回京。
可是肃顺也不傻,他知道离开热河,自己的地盘后,京城那边还不好控制,所以还想拖延,做足准备后再回去。加上小皇帝在这边,他也想最大化利用这个政治资本,赚取多一些政治声望和新皇帝政权团队的支持和同情。
只可惜,他这样,最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慈禧的格局和野心可比他大得多了。所以看的也比他更远,下手也比他更稳准狠。
慈禧很明显不给他任何机会。
她先是一边天天在慈安耳边吹风,说八大臣尤其是肃顺是如何不恭不敬,扰乱宫帏。一边趁恭亲王前来吊丧之际和他取得联系,并派荣禄秘密抽调兵马,以防止八大臣想以小博大,玉石俱焚。
两边都很顺利,慈安真的开始相信:肃顺真的有不臣之心。这位当时大清皇室资历最老,声望最高的皇太后开始出手牵制八大臣了。
而北京方面的恭亲王,也已经同意联手。马不停蹄赶回京城后就以议和大臣和咸丰亲弟弟的身份,催促八大臣尽快让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回銮,大行皇帝梓宫回京。
八大臣此时也觉得拖不下去了,心想咸丰遗诏里任命自己做辅政顾命大臣,还能出什么乱子?就答应了择日启程回京。
按照清律,新皇帝应该每日恭送大行皇帝梓宫。怎么恭送呢?就是每天自己先走一步,然后原地等待,恭迎灵驾的到来。
慈禧这时提出反对意见:皇帝年幼,经不起这么折腾。应该变通,说让皇帝先行回京,再在东华门外跪迎梓宫的到来。
肃顺聪明一世,这时却犯了糊涂,同意了这个建议。只让载垣和端华二人随圣驾回京。自己和其余五人则陪灵柩回宫。
如此一来,慈禧在时间和人力上,都争取了大把的优势。她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等,等到她回到紫禁城。就足以掀起一场惊涛骇浪,也是她登上政坛的立威之时。
果然,慈禧等人带着皇帝先行回到北京。载垣和端华一进城就被拿下。
接下来,慈禧以新皇到名义发布圣旨:
载垣,端华,赐自尽;
肃顺,斩立决;
其余五位大臣,革职查办。
是年辛酉,史称辛酉政变。
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进言:“恳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辅佐新皇。
慈禧终于名正言顺开始了垂帘,离权力的巅峰又近了一步,而她又敏锐地发现:想完全操纵最高权力,要面对的障碍,除了之前的慈安,又多出来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