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限购”:限购hold住房价吗?

作者: 道讯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19:04 被阅读405次

    文/伏枥老马

    中国地产界近几个月的关键词恐怕非“限购”莫属,继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限购后,郑州、武汉、南京......各大城市陆续推出限购令,笔者所在城市郑州,限购甚至从郑州城区扩大到周边新郑、中牟、荥阳等郑州的卫星城市。我国这轮限购令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可谓空前。

    政策给大家的信号是政府是铁了心要出大招,遏制房价了,可是难道政策制定者会不知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靠“看得见的手”是驾驭不了“看不见的手”的,以往的经验也表明,逆市场规律而动,其结果往往是每一次的调控过后,都是房地产价格的报复反弹。

    那么,既然“限购”抑制不了房价,究竟是为那般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古代房产的“限购令”,或许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古代的“限购令”也从来不是因为房价的问题,具体为何,我们来看看。

    西汉的“限购令”:只能购买邻居的房子

    西汉建国初期,吕雉当政,颁布了一个规定:

    “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

    意思就说,你要买房可以,但是你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在的房子。那么这一限购政策对于当代政府来讲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西汉初年居民的宅基地多由政府统一分配,一个家庭只分配一块宅基地。朝廷不希望部分居民坐拥多处宅基地而另一部分居民却无立足之地,所以朝廷一方面限制出售:

    “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

    意思就是说政府分配给你的房宅,你有权支配,自然可也可以卖掉,但是倘若你卖掉的话,就不能再申请分配了。

    另一方面限制购买,“不比其宅,勿许。”,要想买房子是吧,只能寄希望你隔壁邻居刚好要卖房,不卖的话,购买二套房的念头就打消吧。可是,一个人想买房而其邻居刚好又要卖房这么巧的事情哪能经常发生啊,最要命的是你邻居房子卖给你就不能再申请房屋了。

    这有点类似我们现在不仅“限购”还“限售”的政策。只不过我们现在没有限制说你买了房子就不能再买了,是要求买了房子之后达到多少年才能卖。

    其二、方便公共管理。西汉登记人口和房产采用的是“手实”加“举发”手段。

    “手实”是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手实”,西汉时期在房产登记中已经采用。就是你家里有多少人,住多大面积的房子,你自己上报。

    那当时老百姓自觉性那么高吗?会不会有人为了少交点儿人头税和财产税少报呢?一般不会,这后面还有“举发”这一手段呢。

    “举发”意即鼓励邻居之间检举揭发,就是说如果你的邻居检举揭发你少报了,如果属实,没收你的家产,一半充公,一半奖励给你邻居,而你则要坐牢。这种制度感觉有点让老百姓邻里间自相残杀的味道啊,会不会搞的人人自危呢,邻居间还能友好的相处吗?

    邻居如果说想要举报你,就要清楚你家里底细?试想如果你可以在全国各处随意的买房子,像现在某些人搞“狡兔三窟”,你的邻居怎么知道你在其它地方还有没有房子呢?所以为了方便邻居的“举报”,朝廷便把每一户居民都尽可能固定到一个地方长期定居,而你要买房也只能买紧邻的房子。

    唐朝的“限购令”:亲邻不同意禁止买房

    到了唐朝,限购政策发生了变化,当时:

    “求田问舍,先问亲邻”

    当时,原业主亲邻的意见(是否同意)会影响到你能否购房,你无论是买地还是买房子,不是原业主同意卖给你就行了,你还必须得到他的邻居和族人同意才行。一直到民国时期,有些地区孩子延续这种政策。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其一、为了便于治安,要住进来一户新人家,如果有什么前科,鸡鸣狗盗的人,那自然会危害到邻居家庭财产安全。所以需要邻居同意,这点看起来还是蛮科学人性化的,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其二、这一限购政策有利于保护宗族财产不流失。在古代,祖辈遗留下来的房屋,一般来讲不是纯粹私有的,往往是属于一个家族的,因此如果未经叔伯兄弟的同意就拿来出售,极有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同族争斗。

    元明清:官员买方限购

    从元朝开始,不许官员买房。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不允许蒙古官员在原南宋统治的区域买房,比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这是因为南宋灭亡后,有一批蒙古官员到江南做官,他们嫌分的公房面积小,于是出去借住或者购买民房。但是他们借住民房不仅强拿强要,而且还强奸杀人,购买民房也是强买,一套原本市场价价值十万,他们只给五千,不管原业主愿意不愿意,硬逼着人家签字画押。

    由此,南方民愤很大,抗元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化解民怨,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这个规定。

    到了明清两代,这种政策进一步的扩大 ,朝廷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

    明朝规定:

    “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该规定就是说,对于政府公务员来说,不得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如果你买了被政府知道的话,要打五十大板,开除公职,没收你买的房子。

    到了清朝,限购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官员不能买房,旗人购房都被限制,凡旗人去外地工作,如果在当地买房,其所买房产由朝廷强制拍卖,拍卖所得被充入政府财政。当地官员具有监督责任,若发现旗人买房不举报,被发现也要跟着买房的旗人一起受处罚。

    以史为鉴:看今天的“限购”政策

    历数历朝历代的“限购”政策,无论是对买房者身份的限制(对官员、旗人、蒙古官员),还是购房条件限制(只能购买邻里房屋,需要原业主亲邻同意),我们发现所有的限购都不是基于抑制房价之目的,更多地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

    反观今天的“限购”政策,看似是为了抑制房价上涨,而实质上也是一种维稳。老百姓都知道,没有任何一种商品会因为“限购”而降价的,政策决策者不会不知道。相反,可能会如某些“专家”所言,一旦限购解放,房地产市场可能会是一波更快速、强劲的上涨。因为限购增加了现有房产的稀缺性,抑制了当前的需求,一旦限购令解除,那么释放出的被政策压抑的需求爆发出来,可能会力如洪荒。

    为什么说今天的”限购“也是一种维稳呢?房价问题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线大城市(除了北上广深,还包括最近公布的新一线城市)垄断了大量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和就业机会等资源。

    比如北京,这里除了拥有可能是全国最好的教育、科研、医疗、文化影视等等,这里也是世界500强企业聚集的地方,2015年数据,中国上榜企业是106家,其中有52家总部位于北京!全国500个最大企业中,总部在北京的有100家;前10名中有8名在北京,前20名有13名在北京。而这些企业给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就业资源。

    教育方面,北京89所普通高校中有23所211院校,全国仅有的39所985高校中,8所在北京,而占了全国将近十分之一人口的河南全省只有一个211高校,一个985都没有。

    太多的资源向少数大城市集中,所以大量的人口蜂拥而至。在北京,很多人为了谋得一份职业,宁可住在地下室或者地下水道中,宁可呼吸着北京浓厚的雾霾,宁可饱受每天上下班的拥堵,也不愿意回去,什么原因?

    有些是为了子女,想要靠自己这一辈子的奋斗,能给子女换来一个在北京和别人平等竞争的机会。还有一些,是因为家乡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我有很多在北上广深的朋友提到这都充满了无奈,如果家乡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就业机会,他们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这些还都是在北上广深房价那么贵的离谱的情况下,我们都还要往那里去挤,如果没有高房价的制约,我不知道这些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好吧,一线城市安不了家,就退守郑州、武汉这样的准一线省会城市吧。这也是上一轮继北上广深房价暴涨之后,这些准一线跟着暴涨的原因。

    而小地方的人,都想把房子买到一线大城市,以使得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到一线城市的配套资源。现在在老家,乡镇上做小生意的个体户,手里有钱了,不是考虑怎么样去再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而是跑来郑州买房,这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样,三四五线城市越来越空,房子大量库存积压,并且价格相比较一线城市几年翻了一番的增长速度,也是徘徊不前。

    所以我一直强调,不要光看中国有那么一些光鲜的城市,不要看他们的GDP增长多少,就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有多了不起,更应该看到占90%以上的三四五线城市有多么衰败和凄凉。很多城市,地方财政连改善市政交通,扩建一条新马路的钱都拿不出来。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房价暴涨,使得北大、清华的博士都会感叹,自己辛苦一辈子可能在北京买不到一套房子,那么,谁让你一定要在北京买房子了呢?北京房子买不起,你可以回去你的家乡省会城市,再不行回到地市级城市,这样把优秀的人才逼出一线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或中西部城市,对于经济平衡发展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老马闲谈】

    我不是房地产专业,虽然学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各种经济学,但是对经济问题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本文只是鄙人一点陋见,千万不要当作您的投资依据,中国的地产可能是很多经济学大咖都很难解释清楚,更不要说区区如我,所以,还是那句话:

    一阴一阳之谓道

    换个视角看问题

    我说的话

    可能都是错的!

    /End/

    作者简介:伏枥老马,大学青椒一枚,左手教鞭,右手写文的大龄文化青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限购”:限购hold住房价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xl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