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24218/785dbd04454ce1b3.jpg)
当你被要求为了集体的利益(但是你自身也会再某种程度上获益)的情况下,牺牲自我,放弃初心,你会作何反应?
匈牙利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布达佩斯,维拉格小学迎来了一名转校生索菲。索菲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就被歌声宛如天籁的校园合唱团所吸引,喜爱唱歌的她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成为合唱团的一员。
索菲如愿以偿,并且在第一天上课时结识了一个性格开朗直爽的女孩丽萨,而且巧的是丽萨也是合唱团的一员。很快两个小姑娘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3024218/fc63f66b7b60b705.jpg)
第一次参加排练,指挥艾利卡老师就提醒所有的合唱团成员,十天后就是全国小学生合唱大赛,如果取得第一名,可以赴瑞典参加欧洲小学生合唱决赛,所有孩子看上去都非常兴奋,而且志在必得。这种氛围也感染了新加入的索菲,她放声认真地和大家进行了第一次的排练。
排练之后,艾利卡老师却单独把索菲留了下来,要求发挥还不太专业的新手索菲在合唱团中默唱,即只对嘴型不出声,目的是为了顾全大局,保障合唱团整体的发挥。这在艾利卡老师看来是一个明智之举,却让索菲感到非常受伤、委屈和遗憾。可是,她那么喜欢合唱团,也只好选择了服从老师的安排。
好友丽萨看出了索菲的闷闷不乐,在三番五次地追问下,索菲才一边委屈地抱着丽萨哭泣,一边把老师让她默唱的事情告诉了丽萨。
作为合唱团主力军之一的丽萨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直非常欣赏敬重的艾利卡老师居然会这样做。在下一次彩排的时候她就特地留意周围的团员,发现好几个人都只是张嘴没出声。丽萨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虚伪和不公,跳出来大声指责老师,并说自己要退出合唱团。艾利卡老师拦住丽萨,晓之以利弊,做出了一大段语重心长天赋论自白与成功学的说教,而得以平息了这场风波。
![](https://img.haomeiwen.com/i3024218/ece2215edb84447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024218/33536d847766ee72.jpg)
从一开始单独和索菲的谈话,到每场排练结束后给每个学生一颗糖,再到与丽萨产生正面冲突时对学生的这番说教,艾利卡老师都是以“成功”、“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在给学生施压。站在艾利卡老师的角度来说,让几个达不到要求的学生“闭嘴”,赢得比赛后全员都有机会去瑞典参加更大的比赛,既让学校获得名声,学生们也都不算吃亏,真的想增进歌艺的话,大可比赛之后回来再多加练习就好,这样有什么错呢?
然而孩子们可不这么想。孩子眼中的世界仿佛更看重“真实”,忠于自己的内心。在丽萨的带头下,所有合唱团的孩子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不剧透,附上完整视频。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校合唱队的秘密_腾讯视频
看完之后不禁让我想起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林妙可和背后的声音杨沛宜。为了国家利益,导演最终决定用这样一种“双簧”的方式来进行表演,我们观看直播的时候对这一事件并不知情,而导演和工作组做出的这“小小”手脚却对两位小朋友的整个人生道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3024218/9a5dd355fed68853.jpg)
如果事情进行得真如艾利卡老师所愿,几个学生“默唱”整场,合唱团赢得了第一,当大家欢呼雀跃去瑞典参加全欧洲比赛时,小团员们的心情究竟会如何呢?是开心,还是苦涩?这又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真是不敢想象。
如果我是艾利卡老师,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即使真的迫不得已需要这么做,我也会在一开始就和学生说清楚“我”(或者是校方,更甚者是其他权威者)的出发立场,你可以在权衡之后选择留下默唱或者选择离开,而不是单方面向学生施压,等东窗事发了,再来进行一场“诡辩”。
而丽萨发起的“革命”既然得到了全员的响应,也印证了“默唱”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个双方达成客观公平的共识,而是被单方面打压的结果。但凡有人从心里认同艾利卡老师的做法,丽萨的“革命”都不会进行得这么顺利。
![](https://img.haomeiwen.com/i3024218/1c00d03ce193420f.jpg)
短短的20多分钟,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年龄的测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当我们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到底是应该先考虑“真实”,还是先考虑“利益”呢?如果你是索菲或者其他被要求“闭嘴”的团员,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艾利卡老师,你又会如何权衡呢?
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