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部电影,很久之前就想着看完,那时候大学选修了电影欣赏课,当时老师有介绍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介绍到陈凯歌的时候,提到的电影是《霸王别姬》,有很多人看过陈凯歌的《无极》(戏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觉得和《霸王别姬》比起来简直不相信是同一个导演拍的,但是事实确实如此。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我看过的相对而言是比较多的,从最早的《霸王别姬》,《无极》,《梅兰芳》到后面的《搜索》《赵氏孤儿》以及最近这几年拍的《道士下山》,《猫妖传》,确实是挺多的,当然我看的没按照他拍摄的时间去观看,纯粹是按照自己时间去安排的。
小说《深谷回声》《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对于处女作,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官吧,有人评价说《黄土地》应该是陈凯歌导演的最最最诚挚的电影,我倒不觉得,可能刚开始拍摄电影的时候投入了自己 全部的精力和身心去创作和拍摄,到了后面拍摄,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虽然有烂片,谁还能一直优秀下去,不做愚蠢的事啊,所以还是那句话,用心做好电影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电影人,不仅仅是导演。
在看电影之前我是先看的小说的,短篇小说,不是很长,估摸着半个小时就看完了。柯蓝的《深谷回声》,电影拍摄和小说创作是不同的,所以结局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是小说更多的是控诉和悲哀,以及对发生事情的愧疚吧,个人理解。因为小说里面创作,人物印象深刻的就是翠巧和八路军。小说中的翠巧美丽大方,勇敢大胆,将自己想要挣脱牢笼的那种渴求勇敢的说出来,希望八路军带她走,眼神热切期盼着延安那边美好的新生活,可是最终却逃不出旧封建的愚昧和牢笼。电影中的翠巧大大的眼睛,穿着补丁的红袄子,在影片开头的迎亲中,怯怯看着新娘子(我不清楚这个新娘子是不是她姐姐),到后面挑水时的心事诉说,整个人物从最初的朴实到灵动,她笑起来真好看。
翠巧电影整个基调都是沉闷的,苍茫的黄土地上,遥远的身影慢慢出现,镜头拉近,崎岖的山路,连绵起伏的山,出现了一群迎亲的队伍,热闹的唢呐,响彻在这空旷荒凉的大地上,迎亲是一件喜事,公家人出现在婚礼现场,翠巧那探知世界的眼神张望着,小孩子欢闹声,还有旁观者的眼神,不敢仔细看,等新娘被揭开盖头后,我看清了,很年轻的小姑娘,后面知道那姑娘才14岁,说实话,新郎很丑,年纪很大,一看就是找不到媳妇好久的那种(原谅我这样说,这说明演员找的好),反正个人第一感觉就是一朵小花被摧残了。宴会上有人唱起了信天游,我虽然是个西北人,但没听的出来,开了字幕才听出来的。宴会上比较有意思的是一条木鱼的出现,电影刻画的人物有着陕北人的朴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样也刻画着贫瘠与愚昧。
不知道说什么公家人要在这边待几天,收集民歌然后在队伍中传唱,于是类似村长的人安排到了翠巧家。公家人叫顾青,这家有三个人,翠巧,憨憨,和庄家老汉(没名字,我想导演是想让他代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大部分黄土地下的农民吧,所以没名字),憨憨在小说中是一个放羊娃,不是翠巧的亲弟弟,但是导演转化了一下,我觉得很贴合,憨憨不说话,但不是哑巴,只是不想和人说话,电影中憨憨也有唱信天游,这也是少许的欢乐,那个尿床郎,在憨憨的吼声中,带给我们欢笑和那时候女孩的控诉,却不是通过翠巧的声音发出来的。
人的渺小顾青和这家人生活上融合的很好,帮老汉耕地,给他们讲延安的新面貌,谈到翠巧的婚事,给老汉说现在社会变了,对象要自己找,嫁女儿不是为了财礼,而是为了儿女好。老汉沉默许久,后来回了一句,”庄稼人有规矩“,和他后来的那句“就是命”何其相似啊,其实黄土地上的人事谦卑的,是卑微的,在这片黄土地上,从来做不得主人,他们信命,所以有了愚昧,才会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规矩是是什么,是束缚,是捆绑,也是他们所谓的“命”。我不是说这种是错的,我也是西北人,我爷爷嘴里还是会说,人啊要信命,一辈子的命数都是定下来的,以前因为读书的关系,我会和爷爷反驳,说他那是老思想,那是封建,不好,现在我相同了,并不是我信命了,而是那是老一辈人的想法,是一辈子生活过来的感悟,和我们甚至上代人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经理过中国最黑暗的时候,生存就是生活,所以电影中的老汉,我一点也不讨厌,他也会想要为儿女好,可是生活所迫,在和顾青聊天的时候,说信天游是酸曲,在耕地的时候会敬天地,会将剩下的小米粥给憨憨喝。是啊,谁不想自己的儿女好啊,只是,从小就定了娃娃亲的翠巧,财礼一半已经办理了翠巧娘的丧事,另一半留着给憨憨将来娶媳妇,翠巧有的选择吗,那个时代下没得选择,所以顾青的到来,给翠巧希望,给了未来的幻想,可是最终都是假的,在顾青离开的时候,翠巧打包了行李,是想跟着顾青走的,我知道只要顾青说“好”,那个姑娘肯定会义无反顾的离开,姑娘有着自己的尊严,一直保持着饱含渴望的沉默凝视,她说,你,带上我走。只是顾青的“公家人有公家人的规矩”,将姑娘所有的义无反顾都阻挡在希望之外,小说中翠巧在公家人拒绝后说我知道我没那个福气,就在姑娘勇敢踏出那一步的时候,顾青的到来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了解,却无法改变,只是他如果肆意下,答应了会怎样。
这个场景太熟悉陈凯歌谈《黄土地》导演体会时说过“我们想表现天之漠,想表现地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脊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中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只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何止一个翠巧啊。电影画面总是运用空镜头,整个画面似乎被黄土地覆盖着,人物变得很渺小,观看的时候视线经常感觉整个画面让人感觉很沉重,压抑。
黄河顾青走了,憨憨跟着送了一路又一路。在山的那边,翠巧等着,最终只有顾青一个人离开,他答应等组织上同意了就回来接翠巧一起去延安参军,翠巧说她信。顾大哥说的话她信。翠巧等不及了,在结婚的当晚,逃了出来,在黄河边上,给老汉挑了最后一担水,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下来留给爹,还将一纳给顾大哥的鞋垫给了弟弟,最后决绝的在激流中划动船桨,只是在最后一声歌唱中,在憨憨的姐姐中,翠巧走了。电影中憨憨我想是手影响最大的,顾大哥描述的外面的世界,有着“镰刀,锄头,老镢头。。。”也有着姐姐想要逃脱这个地方的渴望,最后电影的结局,在一场浩大的求雨祭祀中,在所有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奔跑时,他逆流而上,向着顾大哥的身影的地方挣扎跑去,过程很艰难,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这是不是代表着他带着姐姐的那一份希冀,一起向着希望前进。我想是的,不然怎么会有这现在的美好生活。
电影中有一段情节是参军时黄土地上的人们热烈敲打着腰鼓舞,在尘土飞扬的土地上,肆意敲打着腰鼓,尽情释放着热情和喜悦,这种激情在象征着生命,翠巧在希望中失望,憨憨最终带来了希望,导演还是留了希望的。
这个电影的摄影你们猜是谁,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红高粱?,哈哈,对的,电影有张艺谋的感觉,因为摄影就是张艺谋。相对《红高粱》中的红色和《黄土地》的黄色(甚至灰色),都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前者是激情,是热烈,是黄土地上的人不屈服,勇敢战斗的象征,后者是厚重,是深沉,是哪个时代背景下的谦卑和贫瘠,是对生的努力和活下去的渴求。所以这种画面是有感情的,不是苍白无力的。电影很对的象征手法,我能看到的只是表皮,毕竟只是说一下观影的感受和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认识,导演也不是按照小说去照搬上去演绎,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现在也许只能感受一点点,就像我更喜欢小说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导演更想说的是在这样黄土地下的愚昧的温情中,如何去对抗人们的传统和规矩的勇敢,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就像翠巧一样,那是个勇敢的女子。
惊不惊喜好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毕竟有很意义的一部电影,还有下次想看《活着》(这部电影看了不下五遍),小说我看了三遍,嗯,这次的观后感就写到这了,顺便将罗中立的《父亲》推荐给大家,可以好好欣赏一下。
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