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卫铄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於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乙[折] 百钧弩发。
∣[竖] 万岁枯籐。
、[捺] 崩浪雷奔。
习[即「横折钩」。因输入法的限制,以「习」代替。]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後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後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1在西安兴善寺旧书市场淘宝,淘到一本武汉古籍书店影印的《王右军正草十七帖》。是我见到羲之十七帖中最好、最清晰的版本之一。原价只有0.5元,淘到此件均价20元,甚为至宝,个人爱好只为收藏。
2《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因卷首“十七”二字得名。这是一部“汇帖”,凡29帖、134行、1166字;内容是一组书信,据考证大多是写给其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包世臣有文《十七帖疏征》可参考。唐宋以来,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本文的图片是刻本效果。
3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十七帖》章法:其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大草、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如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独立,属章草格局。不过王羲之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改造,所以显得更为灵活。
4 一般书史上认为王羲之书法至暮年方妙。这组信札正是其暮年之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旧藏,为王羲之最可靠的小草巨迹。作为草书临摹最重要的范本,前人向来对《十七帖》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南宋朱熹亦谓:“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窃意书家者流,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可见其地位之独特。这些评价一语中的,参照对比,可以加深对于《十七帖》的理解,临摹起来会更上手。自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5 《十七帖》风格不激不厉、冲和典雅,绝无诸多草书刻意狂怪、故作怒张之习,透出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以断为主,偶有牵带,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因为《十七帖》所汇集的是王羲之的书信。众所周知,但凡书信的书写过程,多数是非常放松而自由的,契合了“无意于佳乃佳”的要求。这也正是全篇风格冲和典雅的主要原因。王羲之用笔之精妙、结字之完美、气韵之生动、体势之冲和,无一不可获见。每每细读,令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赞叹感佩不已。王羲之之所以被后人奉为书圣,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形成流转自便、遒劲清丽的用笔方法和体系,进而变汉魏横式波磔之书体为纵势连绵之体,汉魏朴质书风转化为妍美流便之今草书,因势成形,随笔生势,钩环盘纡,笔断意连,随应随布,行云流水,神态自若,风规自远。 6《十七帖》非墨迹,解决的办法有两条线索:一是外围突破,从同时期的墨迹来窥其笔意。尽管有差异,但必定有互通性。如王珣《伯远帖》,无疑是东晋书风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可以用与“王书”风格相近的唐、宋、元人的作品来做分析比较,如唐孙过庭《书谱》及宋米南宫的一系列信札。二是内部深化,将“神龙本”《兰亭序》、《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寒切帖》等摹本和《十七帖》刻本结合对照。还有,刻本的版本选择也非常重要。通过这两条线索,可以全面地探求来理解、把握《十七帖》。如是,《十七帖》所包含的东西及所涉及的外在因素就更多了,《十七帖》也更加活泛起来,不会孤零零地就帖而帖,对王书中营养的吸收也会显得较为主动而有所取舍,也会因理性分析及反复推敲,思路更加宽泛,使得《十七帖》变成一个涉及范围宽广的体系。毫无疑问,上述问题需要通过大量时间的读帖来完成。读帖是一个书法研习者非常重要的必修课,要弄懂用笔的根本之法、找出结字规律,捕捉书者的运笔节奏和书写气息,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事半功倍。谁都没有见过王羲之是如何挥毫的!只有通过阅读墨迹拓本细心推测其用笔方法特征,同时对其书论进行研讨作为辅助手段。当然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实临,在用笔节奏上尽量与古人接近,感受其运笔的节律,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摈弃自己的习气和陈见,坚持不懈,从而更真切地认识古人,了解自我,实现一种对接。《十七帖》作为常读的范本之一,其中的点画形态、结字形式、姿态顾盼、字势映带、节奏变化、阵列布白、气韵意象、文字释义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反复地研读、不断解析、深入理解,并且烂熟于胸。每每读到一些新发现、新感悟,总是欣喜不已,跃跃欲试。当然,仅有一些想法和认识还是不够的,更需要大量的临帖实践去验证、强化、提炼和总结,变成手上的自觉功夫,这样才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笔法及结构等方面的剖析和对比才会显得务实起来,而不是每天对着字帖漫无目的的苦练而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所以,临帖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要求,与此同时注意精准的方向,否则强化训练是难以见效的,关键不在于一画一字的描摹,而在于整体性上注重一气呵成的书写,笔法自然流美,结体和谐统一,气韵自然连贯、章法变化统一。不仅形似,更有神似,“骨肉气血神”一应俱全,才是佳作。从本质上来说,临帖不仅是学习、取法前贤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二次创作的过程,更是一个身心不断修炼的过程,所以要养眼、练手,更要修心,修“敬、静、净”之心。对古人、传统、经典必须常怀崇敬之心,才能使自己浸润于传统经典之中,以沉静之心去感受、挖掘真经,从而去除内心浮躁、功利和杂念,让自己时时沉浸在清净平和之境中,以此心境来书写,方能得精妙神逸之作。(摘自吕军语)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十七帖全集分段释文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郗昙)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之前的书信已详细讲过,这次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总体上还有些政绩)。吾为逸民(隐士)之怀久矣,足下(郗愔,羲之妻弟)何以方复及此(怎么到现在还犹豫不决)?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书信中怎能讲清我的心意)!
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很想)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丝布帖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仅此一件),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周抚)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释文:吾服食(丹药)久,犹为劣劣(效果不明显)。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但比起往年感觉还凑合)。足下(郗愔)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书艺君注:书圣已经服食丹药很久了,但发现效果不咋样,所谓的比往年凑合只是心理作用罢了。他让妻弟保重身体,却不知道自己在丹药的损害下,时日已经不多……)
知足下帖
释文:知足下(郗愔)行至吴(将出任吴郡之守),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瞻近帖
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郗愔)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书艺君注:王羲之跟他的妻弟关系是真铁,跟亲兄弟差不多)
天鼠膏帖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帖
释文: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周抚)答其书,可令必达。
七十帖
释文:足下(周抚)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因此),要欲一游目汶领(游览四川岷山),非复常言(不是随便说说)。足下但当保护(保重),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书艺君注:可见书圣也是旅游发烧友啊,他跟周抚,一个六十、一个七十岁了,还想约人家到汶山游玩,而且强调自己不是开玩笑的)
邛竹杖帖
释文:去夏,得足下(周抚)致邛(四川邛崃)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都已分送老人),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游目帖
释文:省足下(周抚)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都没有您讲得详尽)。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去时告诉您)。迟此期(期待那一天),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工作调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书艺君注:书圣反复在给周抚的信中强调想去人家四川游玩)
盐井帖
释文: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周抚)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书艺君注:书圣不仅爱游玩,还爱猎奇,非要让人家周抚给他详细讲讲盐井、火井是咋回事。我们常说“愿你归来还是少年”。书圣还是当年那个坦腹东床的飘逸骚年啊)
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看到您周抚的另一封信,问候我一家老小),为慰。多分张(我们分散各地),念足下悬情(感念您的挂念之情)。武昌(陶侃,守武昌,周抚妹嫁其子)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我夫人最近病重),救命(正在救治),恒忧虑。余粗平安(其他人都还好)。知足下情至。
旦夕帖
释文:旦夕都邑(京都建康),动静清和。想足下(周抚)使还具(使命已完成)。时州将桓公(桓温,东晋大将、权臣,三次北伐,战功赫赫)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谢仁祖,谢无奕之兄)日往(去世),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书艺君注:旦夕帖展示了出身望族的王羲之强大的社交圈子,桓温、周抚、谢仁祖都是当时重臣,桓家、谢家都是东晋名门望族,由此可想而知)
严君平帖
释文: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留在蜀地的后代)不?
胡毋帖
释文:胡毋氏从妹平安(一切安好)。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里地)也。吾在官(在职),诸理极差(诸事不顺),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儿女帖
释文: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都是正室郗璇所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王献之)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到你们四川去游玩)。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书艺君注:书圣是个好父亲,七个子女的婚事都帮着操办了,只剩下最有才华的王献之。只要还有一个没有完成婚姻大事,书圣就不能安心去游玩。活灵活现的中国式父母啊,看来古今没有什么区别)
谯周帖
释文:云谯周(蜀汉名士)有孙秀(谯秀),高尚不出(志向很高但隐居不仕),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 (不知此人是否真的名副其实?)令人依依,足下(周抚)具示。
汉时帖
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想请能画者把画像临摹下来),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帖
释文: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王耆之)在远,音问不数(不常通信),悬情。司州(王胡之)疾笃,不果西(西行赴任),公私可恨(于公于私令人遗憾)。足下(周抚)所云,皆尽事势(对时势分析很好),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
成都帖
释文: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周抚您是否同感?)信具示,为欲广异闻。(书艺君注:书圣的好奇心又来了。当然,这好奇是对历史的追怀)
旃罽帖
释文:得足下(周抚)旃罽(zhan ji,毛织品)、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深感君意)。戎盐乃要也,是服食(丹药)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知道您最近也在服食丹药),方回(郗愔之字)近之(对服食丹药也有研究),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书艺君注:由此可见,书圣此时已经开始服食丹药,而且这是一种时尚,亲朋好友都在服食,而这也为书圣暴死埋下伏笔)
药草帖
释文:彼(周抚)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想办法给您弄到)。
来禽帖
释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用布袋装)为佳,函封(密封在盒子里)多不生。
胡桃帖
释文:足下(周抚)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麻烦您这么远寄给我这种水果的种子),大惠也。(书艺君注:书圣还是种水果的好手,闲情雅致,跃然纸上)
清晏帖
释文:知彼(你们四川)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所出的特产又是别处没有的),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书艺君注:书圣再一次向周抚表达了对游玩四川的向往)
虞安吉帖
释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之前路过我这里),云与足下(周抚)中表(内亲外亲的合称)。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下属)。意其资可得小郡(感觉以他的水平可以管理一个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书艺君注:书圣帮助曾经共事的虞安吉,请托周抚给谋一个职位。以他们的交情,估计最后事情办成了)
来源于网络,个人喜好只为收藏
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