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了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收获颇深……
影片中的爸爸马皓文,一位非常优秀的桥梁设计师,他设计的东沛大桥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儿子马飞,一个跳团操总记不住动作,生性木纳、不善言辞,经常被人欺负,还被老师当众取外号“缺根弦”的孩子。
通过讲述这对父子的成长故事,影片聚焦时下最值得人们关注的亲子,家庭,教育。
镜头1—— 东沛大桥因施工过程中被人偷工减料,导致大桥坍塌,马皓文锒铛入狱。在他服刑的7年里,生活发生巨变:妻子改嫁,房子被没收,自己最爱的儿子成了逃学旷课的“问题少年”。
出狱后的马皓文,见到马飞的第一面是在学校的批评大会上。当教导主任在全校人的面前嘲讽马飞“煤球再怎么洗,也变不成钻石”时,马皓文没有因为别人对儿子的否定,和儿子成绩垫底的事实而去否定孩子;他没有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训马飞,并且不允许任何人给自己的儿子“贴标签”。
马皓文选择相信。他对马飞说:“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坦然接受孩子的独特性。并相信在一种新颖并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指导下,儿子同样可以很优秀。
镜头2——深夜,马飞看到爸爸还在写东西,问道:“爸爸,我能像你一样不睡觉吗?”“我想起来看书,你能教教我吗?”
马皓文意味深长的看着儿子,说道:“你想做什么都可以,不必事事都跟我汇报。”“我今天已经用了一天的时间辅导你。”说罢,马飞拿起了课本开始学习。
看到这,心里不禁一颤……身为“大人”的我们,跟孩子说着:你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样做…
可什么叫应该,什么又是不应该呢?
或许,我们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参照物;未来,孩子们会是什么样子,至关因素是“我们”现在的样子。
镜头3——面对不知道长大后要干什么的马飞,母亲的回答是:“当然是要考清华北大。”但马皓文的回答是:“清华北大不是目标,只是个过程。”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细细体味着这句台词,别有深意……
“高中苦三年,大学就轻松了。”在很多家长心中,没有什么事情比考上985、211更重要。于是,孩子们拼命学,努力学,为的是实现——“大学自由”。
影片中,孩子们高考结束撕书的场景,漫天飞扬着的试卷,意味着自由的开始?
又或者,考上清华北大就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也许未必……
有段时间,深圳大学劝退317名研究生的新闻上了热搜。这些学生或许未曾想过,荣耀加身的自己会有跌落神坛的一刻;可没办法,事实就是这样。
目标,可以是人生中一个小的开端,可以是迈向未来的动力,也可以是助人实现理想的风向标,但绝不是可被预见的、最终的结果。
剧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剧情:马皓文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断的为自己的冤案申诉。就在这件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时,剧情出现转折……身为宇航员的马飞要执行太空任务,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关于他的任何负面信息。
于是马飞找到马皓文,劝他不要再追查下去了,时隔十几年,继续查下去已没有任何意义。
但,马飞不知道,父亲是一个多么骄傲的人……剧中,马皓文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件事。”
想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就要有在逆境中顽强抵抗的勇气。马皓文在一次次碰壁中,坚持了十多年;外人看来,他只是想洗刷自己的冤屈,可在他眼里,倒下的这座“桥”代表着他的信仰坍塌了。
镜头5——马皓文因为工作的事引发负面情绪,把气撒在了马飞身上,导致马飞负气出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马皓文向儿子道歉:“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如此这般,反而让父子两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谁都会有情绪,无可厚非。孩子犯错,我们会大声斥责,甚至偶尔还会动手;孩子没错,我们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也难免有过迁怒于孩子。只是,在情绪释放过后,身为家长的我们是否能俯下身低下头,对孩子说句:抱歉!
道歉不是为了求得孩子的谅解,而是亲子教育,需要我们和孩子在一起;以一个平等的姿态,站在一起。
影片的最后,马飞认识到自己劝父亲不要再申诉是错误的,他对父亲说:
“对不起,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当儿子。”
这一刻,父子之间的误会隔阂,烟消云散。
生而为人,谁都是第一次。这才是真的生活,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真实。
好的亲子关系绝不是没有伤害,而是在“相互伤害”的过程中,相互原谅,互相扶持。
最终消除隔阂的,永远是手拉手,坚决不放手的那颗心。
202006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