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作者: 周世恩 | 来源:发表于2018-10-08 12:47 被阅读8次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有次,给四岁的女儿妞妞读绘本《长大做个好爷爷》。故事的情节,是我念给她听的,其中有一段:

妈妈进来了,她叫来护士,护士又叫来了医生。

妈妈告诉小小熊,爷爷睡着了,睡得很沉很沉……

“爷爷什么时候醒来?”小小熊问。

妈妈张开双臂,紧紧地搂住小小熊,说:“爷爷走了,再也不会醒来了。”

…………

妞妞在一旁听着,瞪大眼睛,还没等我念完,“哇”地一声哭了。我有一些不明就里,问她。她一边抽泣一边囔囔道:“我不想爷爷醒不来!我不想!”我知道,她说的不是小熊的爷爷,是她的爷爷。从小,爷爷就陪伴着她游戏、吃饭、骑在脖子上、教她说话。我们夫妻俩要上班,所以妞妞的大多时间都与爷爷一起度过。

我明白了,妞妞懵懵懂懂地有些明白了,什么叫做“死亡”,那就是“再也不会醒来了”。是的,她知道不会醒来的样子——不会动,不会说话,然后任你怎样呼唤,都没有回应。这,无疑令人恐惧、紧张。

这是妞妞无意间经历的第一堂“生死课”,也是我第一次无意间给她上的一堂“生死课”。

确切地说,是讲了一个故事。她不知所措,我也有些不知所措。作为一位家长,我不知如何安慰她,如何跟她讲生死。虽然生死是茫茫宇宙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无法逃避的,但真正说起来,却过于严肃和沉重。我想避重就轻地逃避这个话题,又觉得此刻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思绪,对她说道:“不用担心,爷爷暂时不会醒不来。爷爷健康着呢!她会陪妞妞走好远的路,陪妞妞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听了我这句话,妞妞的情绪有些好转。她追问:“每个人都会有醒不来的时候吗?”她没有提到“死”。“是的,每个人都会。不仅仅是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醒不来的时候。你看,春天树叶长出来了,秋天它就枯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这是树叶的‘醒不来’。”她似乎有些听得懂,也似乎有些听不懂。“那爷爷也醒不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她的“思考”,又回到了起点。

“好好地珍惜和他的每一天。”妞妞没有继续追问,擦干眼泪,蹦蹦跳跳地找爷爷去了。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我如释重负,叹了一口气,却又对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充满了困惑。

我想,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是如此。我们的孩子却时时处处会碰到“死亡”困惑:栽种下的一棵小树,叶子枯败,再也不能葱葱郁郁;心爱的宠物狗,有一天生病,再也不能汪汪叫唤;在街头或者电视中,看到遭遇车祸或者火灾的人,满脸鲜血,再也不能站起来……这些场景或者画面,孩子们无法避免,也不能避免,尤其长辈终有一天的驾鹤西去。

虽然在中国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有时和孩子谈论死亡会成为禁忌。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死亡的理解依然十分丰富。如,道家就格外旷达,庄子提出“齐生死”“忘生死”“自外于生死”,就是人的死亡和世间的万事万物相似,即“齐物论”。儒家则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认为道德最重要。人这辈子就要好好体会天赋的道理,体会完了就可以安然离开了。人活着的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给后世留下贤名,人虽然死了,却可以名垂青史,永远不朽。儒家认为,人要重感情。亲人死了应该伤心,但是不必怕死。佛家对死亡的看法,讲究生死轮回,或者说是向死而生,认为死只是生的一种延续。

南昌大学教授郑晓江在其著作《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中,把中国人对死亡的认识归为5类:①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归宿,是自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②认为死亡是令人恐惧的事件。③认为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追求理想的手段,一种是有意无意地美化死亡。④认为死亡是一种威慑力量。⑤认为死亡是一种痛苦的解脱,死亡只是人生的一个并不重要的环节。多元化的认识,对家庭进行死亡教育有所阻碍,让人难以从中平衡出一个让孩子易于接受的客观观念,以致于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关于“死亡”的话语。

孩子做坏事时,家长会吓唬道:“你这样不怕死啊,有本事,你就去!”这是令人恐惧的死亡恐吓。当孩子没有胆量去做一件带有危险的事情时,家长刺激孩子:“别这么怕死,死不了的!”这无疑告诉孩子,死亡非常正常,生命没那么可贵。还有,孩子如果在话语中提到了“死亡”,有些家长会忌讳,马上阻止,“你懂啥?”这样,无疑会加深孩子的疑惑和恐惧,他会觉得死亡,不能提及,也羞于提及。诸如种种,不胜枚举。

在欧美发达国家,死亡教育趋于理性和科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课程的间接影响,因为60年代发轫的死亡教育,到70年代,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一种常规课程。

如,美国家长面对孩子的询问,回答是直截的、干脆的,也是简单明了的,他们不会避而不答,或者回答得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他们认为:利用传说中的天堂、地狱,对死亡做出解释,对于家长来说,或者简单、轻松,但孩子终有一天长大,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了对世界的一定认识,他就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按照科学解释,这世界并没有天堂地狱,而父母却从小教诲自己,这世界却有天堂、地狱。美国家长更不赞成家长传递给孩子“人死后都会变鬼”的观点,因为这样会加大孩子的恐惧感。一旦亲朋好友去世,惊恐的孩子就不敢参加亲人追悼会。

对比中外家长的死亡教育的方式,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死亡教育”,过多地沾染了宗教的色彩、参杂了个人的情感,而国外的死亡教育,却中立、公允,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孩子的成长。

是的,死亡是一件情感上的事,但更多的,却是一件自然的事、科学的事——生老病死,生生不息,这就是生命。只有家长正确面对了“死亡”,我们教育孩子时,才能正确地和孩子谈论死亡,确立孩子对待死亡的正确观念,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完美生命,也升华生命.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那么,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我觉得应该有几个原则。首先,毋需回避,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其次,分层教育,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再次,要客观科学。这里的客观,除了科学上的客观,还有情感上的客观。但不论如何,面对孩子表达“死亡”的言论时,要情感公允、中立,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分层教育,如何进行?要分年龄进行。

和幼儿(0~4岁)谈论死亡,要“欲抱琵琶半遮面”。可以理性、科学,但毋需深谈、直接,初步形成孩子的对“死亡”的认识,即可。家长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让他们形成一些认识: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也修不好了,告诉孩子“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这就是“死亡”;树木枯萎了,第二年再也不会长出绿叶了,这也是“死亡”。这样,孩子就会通过日常生活所见、所得,渐渐形成对“死亡”的初步认识,也会知道“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无须惧怕、担心。

和稍大一些的孩子(4~7岁)谈论死亡,要谈论“生命诚可贵”,要讲“安全第一”。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喜欢模仿,喜欢探索,难免遇到一些危及生命的事情。父母要告诉孩子:死亡虽然是正常的事,但也是危险的事,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在引导孩子认识“生命宝贵”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交通安全、用水用电安全、防骗防拐安全的教育,传授避免危险的技巧,增强孩子的保护“生命”的能力。

和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谈论死亡,要“扒开云雾见明月”,切莫含含糊糊谈“生命”,勿要避重就轻论“死亡”。面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死亡”的看法、问题,家长应该不偏不倚,不带宗教和感情色彩,用科学去阐释、说明。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已具备了独立性,对世界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如果嫌口舌不够直观,家长大可以把孩子带到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在图片、音频、标本中,去了解人的出生、长大、老去、死亡,了解死亡的真相。这样科学、公正的解释死亡,这样直观地了解死亡,孩子们就不会害怕死亡,从而,欣然接受这世间的“死亡”,也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优秀的绘本也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媒介,像《长大做个好爷爷》《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一百次的猫》等,都是幼儿、儿童认识死亡的最好教材。家长可以选择这些绘本,陪伴孩子阅读,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去理解“死亡”,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死亡教育专家查尔斯·科尔在《死亡课》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女子,生了一个孩子。只是,孩子出生,就生命垂危,很快,就死去了。她悲痛欲绝,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于是,抱着孩子的遗体,挨家挨户地祈求人们给予救活儿子的良药。一位老人于心不能,但又想点化他,于是指示她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让她去村里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要一点芥末种子,告诉她:这些芥末种子,可以让孩子起死回生。她又挨家挨户地祈求,却无功而返,因为没有一个家庭没有死过人。她恍然大悟:原来,佛祖只是想告诉她,世界并没有起死回生的良药。这世间,并没有什么是永恒,包括“生命”。

是的,这世间其实没有起死回生的良药。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这世间,也没有一样是永恒,包括“生命”,没有一个家庭会不遭遇死亡,没有一个人不会面临“死亡”,这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避免,也不能逃脱。面对“死亡”,我们能且能做的,只能是直面、正视。生,圣洁温暖,令人欣喜;死,也无需恐惧,也无需过度悲伤。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爱自己,爱家人,推而广之,爱生活,爱这个给予了快乐、悲伤的精彩世界,才是最好地面对死亡的心态。

或者,是因为我理解了死亡,明了了“死亡教育”的真谛我再也没有忌讳给孩子讲“死亡”。

去年,妞妞读二年级,恰逢《追梦环游记》热映,我带妞妞去观看了一遍。我没有看影评,以为这仅仅是一部讲述梦想和励志的动画片,看完,我才知道,这部以墨西哥亡灵节作为背景的电影,其重点并不是讲述梦想,而是讲述“生和死”,讲述亲情和死亡的电影。

电影很打动人,也有一些小小的恐惧。妞妞在电影院中,因为电影中的“父亲”不能回家,她哭了两次,有一些在人世和灵界穿梭的镜头,也令她一些害怕和担心。

回家的路上,她好久没有说话,快到家,她问我。

“爸爸,你说,人死了,真的会去另外一个世界么?”

“人死了,不会去另外一个世界,也没有另一个世界,他不会下地狱,也不会上天堂。”我很认真地告诉她。

“那,为什么电影中有另一个世界?”

“电影是虚构的,所以那是想象!不会存在在现实中。”

“如果爷爷去世了,怎么办?”

她还是提到了爷爷,我告诉她:“你看,我们都会老去,但是这并不可怕。电影里面,老人到了一定的岁数,都会去世。但是,因为他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会变成回忆留在心底,而这份记忆会让彼此无论在哪个世界,都依然在一起。”

比起四岁时,妞妞明白多了,但她也确实还小,还会有些不明白。我接着说道:“珍惜当下,珍惜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活着,一家人,相亲相爱,多好。”

在含着夜色的风中,小小的妞妞,紧紧地搂住了我。

相关文章

  •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一 有次,给四岁的女儿妞妞读绘本《长大做个好爷爷》。故事的情节,是我念给她听的,其中有一段: 妈妈进来了,她叫来护...

  • 我们都欠孩子一节财商课

    以前在商场,我们常常能看到抱着父母大腿哭天抢地要玩具的孩子。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熊孩子”的血拼阵地也转移到了...

  • 一次试验

    今天下午有一节科学课,因为科学老师不在,所以这一节课我们做实验。 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节实验课。所以我非常兴奋。 到...

  • 有趣的科学课

    昨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科学课。哦,耶,我们终于上科学课了,科学课可是我们的大爱呀。 上课了,我们走进了...

  • 2018-10-20

    小许欠一节课80

  • 科学课

    我们这学期上了很多节科学课 ,每一节都非常有意思,也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科学,我们有些课做做实验,有些课就是讲课,...

  • 科学课

    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我们上了一节科学课。这一节课是我们复习的第3节。 因为我们现在是复习,所以用不上...

  • 特别好的一节科学课

    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是科学课。我们准备好科学书,准备好了上科学课。科学老师来到了教室,一上课,科学老师就对我们说:...

  •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财商课

    情商,智商只是孩子的起点,财商才是幸福的终点。 美国,欧洲的孩子在12岁前,一定要上财商课。 当我们焦虑着孩子不该...

  •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财商课

    内容简介 培养孩子的财商,才能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未来!长投学堂创始人水湄物语秉持这一理念,为中国的家长们量身定制了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都欠孩子一节科学的“生死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nd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