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2-237
休谟 David Hume(1711-1776),生于启蒙时代,与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等人同一时期,28岁出版了主要作品《人性论》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和其他哲学家不一样的是,休谟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 “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而事实上那些哲学家们的观点/行为准则,都是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领悟出来的”。
比如,模样像人,长着翅膀的 “天使”,则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我们生活中的两个不同经验组成,即人的长相+鸟类的翅膀,我们经由想象力将他们组合在一起,所以属于不实的观念,应该受到驳斥。
休谟认为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 “印象 impressions”,指的是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另一个是 “观念 ideas”,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比如说我们被火烫到,会得到一个 “印象”,而事后回想起被烫到这件事,便是一种 “观念”。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印象” 比事后回忆的 “观念” 来的更强烈,也更生动;或者可以说 “印象” 是原创,而 “观念” 则是模仿物……没有 “印象” 的出现,自然也不存在回忆中的 “观念”,所以说 “印象” 是在我们的心灵中形成 “观念” 的直接原因。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我们的心灵很擅长剪贴拼凑的工作,所以常会有将不同的事物 “印象” 和在一起,创造出一些虚假的 “观念”,比如前面说的 “天使”。所以休谟认为,需要审查每一个观念,以确认他们是否被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
休谟是个不可知论者 agnostic,只接受他用感官能认知到的事物,所以他会怀疑上帝是否存在,但他也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他认为这是属于信仰的范畴,与知识和理性无关。在休谟哲学的影响下,信仰和知识的关系终于被切断了。
休谟不否认奇迹,但也不相信奇迹,因为他从未体验过任何奇迹。他提出一个 “习惯性期待” 的哲学观点很有意思。举例来说,当我们每次放开石头的时候,石头总会掉到地上。但是我们凭什么这么肯定呢?
用休谟的观点来分析,就是我们之所以相信石头最红会掉在地上是因为我们每次见到的都是这个结果。也就是说,当事情重复发生的时候,会让我们习惯性地相信并 “期待” 同样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先入为主” 的思维认知。
所以,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我们不要妄下定论。
之于另外一位英国经验主义者:柏克莱 George Berkeley(1685-1753),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也是哲学家。他的主要观点 we exist only in the mind of God 着实有点让我费解,所以姑且先略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