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准备上一节优质课,我定下的课题是八年级第三单元的唐诗五首中的《渡荆门送别》,主要受刘老师的启发,有一个活动环节创意新颖,能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故上之。
事实上,经过三次的磨课,现有了一些眉目,但我感觉上课效果仍然未达到最佳的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
优质课毕竟不是常态课,要出彩,上出新意,必须要有脚本上的设计亮点,这是我苦苦思索的核心问题,没有亮点意味平淡无奇。比赛课本身就是好中选优,或上课的过硬的学科素养,或设计构思新颖,或在场师生听后有深切的感受,有核心的内容让在场的师生如沐春风,听有所获,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很重要。
从宏观、中观、微观等方面,可以不断强化建构。如从宏观上体会古人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阔大视角,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从中观上,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在再次诵读,不断揣摩诗意;微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中“渡”、“游”进行解读,还可以从“随”、“入”可以体会诗人独有视角,以及诗人从三峡转入开阔平野时喜悦开朗的心境,从这些微观上的用词,极显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展现出诗人飘逸的诗风,想象可谓是奇特瑰丽,赋予我们言之不尽的乐趣。
另外从“文化自信”这一块,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古诗中蕴藏的优秀文化;在“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体会作者甄别用词的高超;“思维能力”层面上可以借助“改诗”活动落实,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有效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创造”这一块就是和学生共同赏析,不断激发学生的发现美的文化,陶冶情操,激发其创作热情。同时要注意,“语言运用”是“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基础,语文科目学习离开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析犹如是“空中楼阁”——不牢靠。
本节优质课的有两个重点,一是翻译诗意,品味诗人奇特的想象力和瑰丽的表现力;二是“改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上这些环节和活动的组织最重要是来源老师有效的课堂驾驭组织,彰显老师个人的综合语文素养,这一点母庸质疑是最重要的,再好的工具,不能懂其性能的人操作,也是“望其生叹”。
明天准备第四次有效磨课,但愿有新的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