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视剧人物连载小说
乾隆心头的白月光——孝贤皇后(下)

乾隆心头的白月光——孝贤皇后(下)

作者: c82a53dbfcb0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5:29 被阅读10次
孝贤皇后吉服像

(乾隆元年(1736年)八月,乾隆命令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为自己和后妃绘制半身画像,并命名为《心写治平图》。原藏于圆明园,现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香消玉殒

    富察氏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几天之内便形销骨立。四个孩子,夭折了三个(皇长女两岁病死),任何一位母亲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虽是新春佳节,宫中的气氛却是凄凄惨惨,冷冷清清。

    大年初二,开始为皇七子永琮办理丧事。

    乾隆发下谕旨,追封永琮为“悼敏”皇子,“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

    或许因为偏心,乾隆觉得这个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爱、最聪明的一个。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富察氏的疼惜:“但念皇后名门淑质,在皇考时,虽未得久承孝养,而十余年来侍奉皇太后,承欢致孝,备极恭顺。作配朕躬,恭俭宽仁,可称贤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

    乾隆反复思索,自己与富察氏并未做错什么,是否自己想让嫡子继承皇位的私心为富察氏带来厄运,从顺治帝开始清朝还未有嫡出皇子继承大统,“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

    命运是如此的难以捉摸。身为帝国最有权势的男人,却拯救不了自己的爱子,也无法使妻子走出情感的低谷。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日,乾隆首次东巡齐鲁。

    东巡的明发谕旨早在上一年六月初一就向全国臣民颁布了。与东巡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即使突然发生变故——皇七子夭折,东巡也必须举行。

    出巡前,乾隆对富察氏是否随驾迟疑不决,他很清楚妻子心力交瘁,多年来小病不断,身体相当虚弱。富察氏要求随行,她告诉乾隆,她曾在病中梦见碧霞元君,想亲往泰山还愿。碧霞元君是传说中泰山的神女。乾隆答应了,同时还告诉富察氏,自己也要到碧霞宫拈香,为她祈福,日后身体康健,早诞贵子。

    富察氏是否真的梦见过碧霞元君暂且不论。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如此盛大的出巡她必须参加,况且皇太后也要参加此次东巡,皇后陪在皇太后身边是必须的。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出巡前,钦天监官员奏陈:“客星见离宫,占属中宫有眚。”虽然现代社会反对迷信,然而乾隆十三年钦天监的这个奏陈,却被历史证明是千真万确的灵验。

    对天象颇为迷信的乾隆十分重视,然而稍一转念,他以为这一天象出现是因为皇后新丧爱子,并不预示皇后本身将有什么大祸。

    二月初四,乾隆偕富察氏奉皇太后按期出发。东巡队伍出京城,南行越直隶、山东两省,长途跋涉,一路上只有河间府与阜城县有简陋的行宫可供休憩,其他地方只能住进“行幄”——临时在宽敞平整之地搭盖的大蒙古包。艰苦的旅行折磨得富察氏疲惫不堪,她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二月二十四日,驾临曲阜,乾隆前往孔庙祭祀。仪式结束后离开曲阜,前往泰安。乾隆与富察氏陪同皇太后登泰山,当晚在山顶住了一夜。第二天早起观日出,恰逢小雪,春寒料峭,乾隆兴致勃勃,富察氏却感染了风寒。

    在离开泰安前往济南的路上,富察氏病倒了。乾隆急忙下令在济南安顿下来,让富察氏安心养病。皇后的病情除了少数几位亲信大臣,外间并不知情。在驻跸济南的四天里,富察氏的病情略有起色。深识大体又心地善良的富察氏不愿意贻误国事,不忍心拖累归心似箭的随扈人员,一再催促乾隆早日回京。乾隆考虑良久,同意了富察氏的请求,命令三月初八日奉皇太后回銮。

    从济南到德州,富察氏的病情一直平稳。到了德州,换乘船只从水路进京。三月十一日,富察氏的病情突然恶化。乾隆匆匆赶到皇后所乘的青雀舫,富察氏已经奄奄一息,到了夜里,溘然长逝。

丧仪风波

    事业上即将步入辉煌时期的乾隆,与结发妻子白头偕老的心愿无可挽回地破灭了。在今后千千万万个夏日冬夜里,他只能在梦幻中与爱妻相见。

    乾隆回忆起三年前高贵妃去世,谥号“慧贤”,富察氏十分羡慕“贤”字。当日只当是戏语。乾隆悲从中来,亲笔为富察氏拟定谥号“孝贤皇后”。

    回京后,乾隆亲自扶棺治丧。他不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动员工匠8242人、杂役壮夫9593名,花费白银9600余两。新建房间338间,耗费白银91300余两。

    为了留住妻子最后的气息,乾隆命令将皇后的座船青雀舫运到北京保存。这几乎是不可能办成的。文献中记载,青雀舫通长六丈三尺(约20米)、头宽六尺三寸、中宽一丈一尺六寸、尾宽八尺。如此庞大的体积,根本无法从城门穿过。

    大家都知道乾隆太过伤心,恐怕他有点丧失理智,便开导他,结果乾隆执拗地下令把城门拆掉。

    户部尚书海望急中生智,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铺设圆木轨,木轨上铺满新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工人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青雀舫运进了城内。

    历史作家高阳敏锐地察觉到乾隆十三年的变化“乾隆十三年间,为高宗生平的第一变,由寅畏小心,一切务从宽大而一变为生杀予夺,逞情而为。”

    乾隆审阅皇后册文,发现满语译文中将“皇妣”一词译成了“先太后”,将刑部全堂问罪。

  光禄寺筹备的祭品“俱不洁净鲜明”,光禄寺四名官员降级调用。

    工部因办理皇后册宝“制造甚粗陋”,全堂问罪。

    礼部“册谥皇后,未议王公行礼之处”,尚书海望、王安国降二级留任,其他官员也分别受到处分。

  各省督抚、将军、提督、都统、总兵,凡是没有奏请赴京参加葬礼的,各降二级,或销去军功记录,受到处分的文武大员有50多人。

    按照满洲旧俗,帝后之丧,官员在一百天内不能剃发,以表示自己专心悲痛,顾不上收拾仪表。这种风俗大清会典中并无明确记载,许多官员并不遵守。

    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于百日内剃发,被革职。湖广总督塞楞额于丧期剃发,因他是满人更令乾隆不能容忍,下令他自杀。

  翰林院撰写皇后祭文,用“泉台”二字,乾隆认为这两字用于常人尚可,“岂可加之皇后之尊”,大学士张廷玉以及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等,罚俸一年。

    大小官员战战兢兢,皇子们也小心翼翼,唯恐行差踏错,触怒皇父。

    八位皇子,只有两个嫡子早早的夭折,为什么噩运偏偏降临到皇后头上!

    乾隆看到这些庶出的皇子气不打一处来。又一场风暴不可避免地降临了。首当其冲的便是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

    永璜是乾隆继位前的侍妾所生,虽是长子却不是嫡子,从未被乾隆列为储君考虑对象。孝贤皇后不是他们的生母,哀痛之情没有乾隆理想中的那样深刻。

    乾隆当众斥责两位皇子:大阿哥已经二十一岁了,父母出巡山东只有父亲一人回来,他全不介意,仍像平时一样当差。三阿哥原先看他或许将来有些出息,这话我对讷亲等人都说过。如今看来,也不如意。都十四岁了,毫无知识。若说他年纪还小,情有可原。当年皇祖殡天之时,朕才十二岁,朕是如何痛哭悲哀的,许多大臣曾亲眼所见。

    “似此二人,断不可继承大统!”

    一番雷霆之怒,彻底断送了两个儿子的前途。

    两年后,永璜郁郁而终,年仅23岁。永璋去世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年仅26岁。

私生子之谜

      孝贤皇后最小的弟弟傅恒,深受乾隆倚重。傅恒也非常争气,先后参与大小金川之战,做了二十二年军机大臣。

傅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在缅甸战役中染病,回京不久病逝。乾隆亲临其府奠酒,赐谥号“文忠”。

    在这次吊唁中,乾隆作了一首诗,诗中有两句意味深长,“平生忠勇家声继,汝子吾儿定教培”,最后一句反复被人解读。

    乾隆作诗有两个习惯,喜欢用生僻字,喜欢凑字成诗。“汝子吾儿定教培”可以解释成:我会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教育培养。

    这句诗之所以被误读,只因一则流言,传说傅恒第三子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

    福康安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与四弟福长安自幼便被乾隆接到宫中教养,待遇如同皇子。生前深受乾隆栽培重用,死后被追封为嘉勇郡王,配飨太庙。

    究竟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或者说乾隆与傅恒夫人有无特殊关系?

    老实说,笔者也不知道。

    福康安生前参与指挥过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战功赫赫。乾隆宠他倒也不奇怪。外戚生前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清朝两百多年只有这一位,确实不寻常,也难怪吃瓜群众议论纷纷。

    若说福康安一定是乾隆的私生子,这种可能性笔者认为不大。傅恒与其夫人婚姻关系一直存续,就算乾隆与傅恒夫人存在亲密关系,如何就能认定福康安一定是乾隆的儿子不是傅恒的儿子?

    甚至有野史传说孝贤皇后撞破了乾隆与弟媳的奸情愤而自杀,更是无稽之谈。福康安生于乾隆十九年,早在六年前的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就去世了,算算时间就知道可能性很小。

此恨绵绵

    事实上,乾隆终其一生都在怀念结发妻子。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这些诗绝大多数水平一般,甚至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一百余首诗为人称道,这一百多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怀念孝贤皇后。

    富察氏去世时,乾隆亲笔写下一篇纪念爱妻的长文《述辈赋》。“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事之皆虚”“顾和敬兮怜弱质,对嫔嫱兮想芳型”。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皇三女和敬公主是孝贤皇后仅存的孩子。长大后嫁给蒙古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因乾隆不忍爱女远嫁,破例准女儿女婿留驻京师,其府邸和敬公主府为清代唯一一个固伦等级的公主府,现今在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7号(原铁狮子胡同)。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梦熊典出《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古人以“梦熊”为生男的颂语。

    早知道生儿子连累母亲早逝,当初我何必盼着生儿子。一字一泪,字字含情,感人肺腑。

    乾隆三十年 ( 1765 ) ,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往事浮上心头,他写下一首《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终其一生,乾隆再未踏足济南这座城市,每次经过都绕道而行。

    嘉庆元年 ( 1796年 ) 三月初九,86岁高龄的乾隆领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来到了孝贤皇后的墓前,这是他最后一次来祭奠妻子了。

    此时,他已经与孝贤皇后阴阳相隔长达48年。昔年亲手植下的松树已经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垂垂老矣的太上皇触景伤情," 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夜溶月(yerongyueyuming)专注历史故事的微信,解密历史人物,扒宫廷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乾隆心头的白月光——孝贤皇后(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x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