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理智
杜甫诗意图册十二开-5-
无意间翻了一眼前期的读书笔记,上面记录了我在网上看到别人介绍一幅淡彩山水画色彩层叠的顺序,稍微说一下这个层次,也许会对层层加皴、加染、干湿并用等方法有助理解。
(1)淡淡柠檬黄、草绿色打好底色;
(2)用嫩绿色作二层叠加色;
(3)随着上述颜色的加入,毛笔晕染;
(4)暗部区域用中黄色加入;
(5)蓝绿色+深绿色,竖色排列,对绿色区域做进一步加深处理;
(6)蓝绿色+军绿色,将远山铺底,之后毛笔打湿晕染;
(7)蓝绿色加深刻画远山局部;
(8)黑色,进行山峦、岩体背阴处的暗部加深,塑造出质感来;
(9)最后用黄褐色,将暖色阳光的透视效果表现出来。
我把每一幅画都比做一个工程项目,三天、五天、甚至十天半个月的功夫,才能磨出一幅作品来,而且这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出现。一旦“画眼”处理得不精细、画面“气眼”多的时候,关照得不周全,光影的变幻,空间的视觉,虚实的落笔等等不加思索而为之,都会影响画面内在的流动性、空明感、幽深感,进而造成画面整体的不干净、不通透,甚至出现“墨猪”现象。
哈哈,写到此处,我正捂着嘴偷偷乐呢,智的临摹画作中,因用力过猛,早已养过好几只墨猪了。不过,对于自学绘画者而言,这种小收获,也是必经之路上的一道风景吧。
自学绘画,其实不怕实战出错,就怕站而不动,就怕懒得动脑筋思考出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寻找解决办法,还应该再战之。让信念始终坚定着,在不断尝试中靠近提前锁定的目标值。
“山水画只是对外在山水的描摹,是对外在世界某个角度的微不足道的呈现,纵然笔墨表现能力再强,色彩重现再丰富,都依然是彩笔难追具体的世相。”(朱良志)
深一层再说,画者会被具体的生活事物表象所左右,很难摆脱“画工”的影响,虽然画得很“像”,很切近生活,却无法反映更深层的生命内涵。只知道涂抹形象,缺少灵魂,缺少意味,只能算是画匠了。
因为近期在临摹董其昌作品,也读了不少关于他的文字,董其昌认为,学云林(倪瓒,别字元镇,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是天下最难之事,像沈周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今江苏苏州人)那样的高人都难以做到。
董其昌年轻的时候,项子京(项墨林,原名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浙江嘉兴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曾对他说,黄公望、王蒙的画还能临摹,倪画是不能仿的,“一笔之误,不复可改”,当时他不明白这位收藏界前辈的意思,到了晚年,才有所理会。
每一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诗的姊妹艺术,一是图画,一是音乐。“无论作者或者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者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朱光潜《诗论》)
《桐阴论画》引董其昌云:“不读书,不足与之言画。”文人画之秘,需要画家学在心中,不光是读书,不光是追求画中的书卷气,更需要心性修养的提升,学问不能代替心灵境界的涵泳。悟不是技巧性的等待,而是人的整个生命的功课。读万里路破万卷书,更重要的是,于此知识学力之上,还需佐之以心性的颐养。
-6-
言归正传,临摹清四王画作开篇第一幅: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十二开之一),原图题:“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杜甫诗意图册十二开之客至这幅画作,反映了王时敏晚年的绘画面貌,画中构图显然受到黄公望结构章法的影响。中景不作大片空白,而是将远景直接拉向近景,开启了其后王原祁“一层坡、二反树、三层山”图式的先河,成为正统派山水画最具典范性的构图模式。
整个画面,我的感觉,画家把杜甫诗意处理得“媚”感十足:(这里“媚”的定义,是“流动的美”。)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集太远,盘中没有什么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客人。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我们来说一下山水画的取景,常见有七种:
(1)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例如:北宋大家范宽《雪景寒林图》,即为全景式构图;常见于“中堂”、“长卷”画幅)
(2)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例如:南宋李唐《雪窗读书图》,为典型的边角取景构图;宋朝马远《踏歌行》,典型马派“一角山”特点。)
(3)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
(4)顶天立地式。画中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图。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如上图所示)
(5)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实与虚所占比画面的面积,两者比例为3:3、3:1或者4:1为宜。
(6)对应式。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方式,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
(7)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景(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图画)。
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常见的有“由”字形、“须”字形、“甲”字形、“之”字形等,还有“C”形、对角形、“S”形构图法等。
一幅画中,“天”指画的上方,“地”指画的下方。通常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布置景物。对天地位置处理,可采用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等四种方式。
我们欣赏一幅画,或者说我们读一幅画,一般来说,从远景的自然山石轮廓、云层变化说起,然后是画面的左下方景物、中段岸边丛林、屋内摆设、人物动作及神情,再把镜头推向与远方连接处的物象点缀,进一步读懂画面右下角的景物,再回到画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云层。
这样,读画时所有元素内容,包括群峰、山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等等,都交代得明明白白。
但是,你把一幅画读得再深,如果不亲自动手将它描摹一番,那么嵌在画面中的所有物象,都是死水一潭,它们与情感思想关联的那些谈话,也将无法体现一种生命的价值来。
欣赏绘画作品,能照亮人的心灵一隅,“一光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消万年愚。”希望我们能从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培育出对生命灵觉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穿透能力,培养好画道的基本元素,人品与气韵。
绘画不是在作秀,它是灵魂的独白。不是为了炫耀画者自己,以求功利价值,不是为了出售,以求市场价值,而是为了一己灵魂的表达。
(未完待续……)
2021年12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