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练三伏”的日子又到了。今年是从7月17日到8月25日,历时一共40天。
都说伏天最为难熬,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是“伏”名称的由来,即阴气为阳气所压为“伏”。
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而产生波动,夏季阳气浮跃于外,尤以伏天为最。此时更应该避免阳气被外邪所伤。因此,调息静心,养阳驱邪,顺应自然规律,不但可平稳度过盛夏,亦可增益身体机能。
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电扇、空调,即便衣服款式、面料轻薄舒适,即便冷饮、瓜果、菜蔬清凉精致,但似乎越来越难以做到“心静自然凉”了。能够在容易使人烦躁的三伏天,保持静心,在一切简朴天然的古代就更为不易。
今天分享一篇与三伏天有关的诗词,以后也会继续这一系列,从不同角度为大家奉献几篇应景小文,看看古代的大诗人如何吐槽酷暑,如何解暑。和今天我们的现实一比照,你会发现还是生活在现代幸福得多啊,迷恋穿越的亲们,奉劝你们,要穿越也挑个好季节,不然,即便在盛唐那样花团锦簇、歌舞升平、四方来朝的盛世,你也可能因为思念空调、冷饮甚至电扇而相思成疾的。
希望给您的伏天带去一丝凉爽。
苦热行
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 wǎn diàn ]不可近,絺绤[ chī xì ]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王维,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就是这样一位一向参禅礼佛,修身养性、被称为“诗佛”的人物,遇到炎热的夏天,也恨不能身心都遁出宇宙,整个热懵了的状态。
前四句就色彩浓烈,状物传神,一片炙热、焦灼饥渴之感扑面而来。极写酷热气息弥漫天地之间,山川化为火海,草木都被烤焦,湖泊河流干涸,在这种环境下人的感受又如何呢?
“轻纨觉衣重”:即便穿着最轻薄洁白的绢衣也还是觉得沉重;
“密树苦阴薄”:即便身在最浓密的树荫里也觉得不够遮挡烈日;谁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了?
“莞簟不可近”:即便是最舒适的莞簟也不想近身、无法安眠;
”絺绤再三濯“:即便是最清凉不沾身的葛布衣也因被汗水湿透要一次再次的洗涤。
这四句从个体的感受出发,写酷热带来的烦躁与焦灼。诗人所描绘的”轻纨“、”莞簟“、”絺绤“都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解暑纳凉之物,比如”莞簟“,出自《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东汉郑玄有注解称:"莞,小蒲之席也。竹苇曰簟。"《礼记.礼器》:"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设。”“莞”是一种水生植物,类似如今的蒲草,“簟”是竹苇,古时把蒲席铺垫在竹席下面,不但凉爽,而且增加了舒适度,所以“莞簟”又是“安适”的代名词。诗人讲即便铺上最安适的莞簟也无法躺下,那份煎熬可见一斑。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四句一下子将思绪延展至宽广的宇宙,肉体饱受痛苦,而精神可以冯虚御风,羽化成仙。诗人不再纠结于眼前、当下,而将视野、胸怀放置于无边的宇宙之中,万里长风,江海寥廓。换句通俗的话说,诗人被热懵了,恨不能飞出宇宙之外,“你咋不上天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行文至此,读者亦感到一股浩然清风涤荡心胸,之前郁闷烦躁之气得以疏解,毕竟“望梅止渴”,“口皆出水”。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思想放空天际,却又发现肉身已成累赘,这才知道原来还并未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精髓和真理,“心”并未大彻大悟。在悟出这些禅机之后,诗人竟然真的入了“甘露门”,心境宛然清凉自在,再也不被外界的酷热烦扰了。
甘露门,又作甘露法门,佛教用语,指如来之教法。甘露为涅槃之譬喻,因此趋赴涅槃之门户称为甘露门。《法华经·化城喻品》记载:“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别怕,那个时候“涅槃”应该不是今天你我红尘中人所简单理解的“圆寂”,应该还有更广博深远的含义,《涅槃无名论》中记载:“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所以,王维所说“入甘露门”不是“圆寂”了,而是“浩然大均”了。
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王维对佛学研究颇深,有很高的佛学修养,能够参透佛法、“入甘露门”也是他的宗教追求,因此,这首酷热天气下写就的小诗,也体现了他修佛时的心理历程,从最初的为身外事物所累,暴躁挣扎,寝食难安,到后来的大彻大悟,平静自然,无欲无求。
读王维的诗,可以平心静气、荡污去燥,色籁俱清、万念皆寂。
与君共享。
ps:配图与诗文不符,希望您在品读诗文的过程中,也能满目清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