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协会也好,项目申请也好,招聘会采访也好,来学校的这几年看过了很多的简历。
不管是学长学姐还是同级大佬,看到的简历常常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是满满当当国奖省奖校奖拿了一堆的人,要么就是空落落的只有几个必备证书的人。
这仿佛应验了马太效应的魔咒,“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真的是,我们技不如人,所以输的一败涂地吗?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实力悬殊是导致差距的唯一原因,但放在现在,我可能不会这么觉得。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同系的申韵最近变成了风云人物,她刚刚拿了英语写作的省赛一等奖。
那个比赛难度系数很大,学院领导认为大二的学生没有准备好去参加一个这样的比赛,与全国的985高校学生同台竞争,所以不让我们报名。
这就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这个女孩去校园官网咨询为什么不让她们报名,官网告诉她这种国家性的比赛与学校无关,报名全凭个人意愿。
后来她凭着一腔孤勇报了名,尽管过程中也有焦虑与不安,最后还是拿了一个好名次。
要真的说实力,她并不是专业第一第二。但为什么,她成了唯一做成这件事情的人呢?因为尽管她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她有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常常被我们过度解读为“机会是留给准备好了的人”,但实际上哪有什么时候是我们确定下来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的。
如果说过去的两年我有什么遗憾的话,我最遗憾的一点还是,没有大胆放开去尝试那些我不了解的事物,没有积极勇敢地去尝试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
我总是有一种再给我两个月我就可以准备好的错觉。然而两年过去了,机会错过了一个有一个,我也始终没有准备好。
前两天在网上听了一位翻译大神的分享课,她在大一跨专业考试考过了catti三口。这个很多英语本科毕业生都考不过的证书,她却在大一的时候就轻松高过。
她告诉我们大一的时候,在一次英语演讲中她表现得很好,当时就有同学推荐她去考试试。她其实当时并没有概念那是一个难度有多大的考试,纯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就过了。
那次考试给了她学翻译的勇气,后来她转到英语系,开始了她的翻译人生。
我后来问她,如果觉得实力不够,是应该参加那些英语竞赛呢,还是先增强自己的实力,准备好了再去参加那些竞赛。
她告诉我,先去比赛,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如果她一直等着自己准备好,那就不会有今天的她了。
的确,我们应该在尝试与挑战中成长,而不是给自己一个尚未准备好的理由放弃成长的机会。
那些说自己没有准备好的人,大概都是很擅长于为自己的怯懦寻找借口的人。但是可悲的是,最后相信它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如果下一次,我又遇到了这样的机会,要么我就告诉自己“去吧,试一试,过了是幸福,不过是成长。”,要么我就告诉自己“我不够有勇气,去参加这个比赛。”
没有准备好这种蹩脚的借口,我真的再也不想用它欺骗自己了。
对了,后来那个得了省奖的大佬,凭着这个奖项申请上了校长助理,又凭着校长助理申请上了留学基金。就这样,她开启了她的马太效应。
所以期待属于我们自己马太效应的开始的我们,不妨试一试第一个选择。
毕竟在尝试成本最低的时候,如果连开始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也就真的没什么必要去期待什么了。
无戒九十天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