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和菩萨精进的力度不同?差别就在这里
皆仁法师
我们知道大菩萨在修行不退精进之行的时候,不但身口意业都是为善的,而且所有一切精进波罗密多,都不离开身语意业的修习。在身语意三业之中,意业的精进是最为殊胜的。
而我们凡夫身口意业几乎都不能说是时时在精进之中的,所以,我们和菩萨精进的力度,还真不是一般得大啊。
不过不用灰心,咱们虽然还不算精进,但是我们可以向菩萨学习啊。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菩萨最为殊胜的意业精进是怎么样的?
佛经中说怎么理解意业精进是最殊胜的呢?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啊。
在《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世尊曾经说过:
什么是无分别?那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即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大日经疏》中说:“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
什么是有分别?那就是对一切有情起大悲心。
因为还示现有我与众生之别,所以说有分别。
什么是无分别?那就是于忍智之中悟达无我之理。
什么是忍智?心能安住,堪忍侮辱恼害,称为忍;于事理决断了知,称为智。在这样的大智慧之中觉悟无我之理,是无分别。
什么是有分别?那就是能摄受一切有情。
什么是无分别?那就是虽然能摄受一切有情而无取于相。
什么是有分别?那就是厌离轮回。
什么是无分别?那就是对于三界而言都了无所得。
什么是有分别?那就是对于所有的财宝都能够随众生的意乐而施舍。
什么是无分别?那就是对于布施不取于相。
施者空、受者空、所施之物也空,虽然布施而不执着。
有分别者,持戒对于他来说,是渐渐积累的过程。
无分别者,就算持戒,也不取持戒之相,持戒而不执着。
有分别者,对于各种苦都安然忍受。
无分别者,知道心念在一刹那一刹那间流转,根本无所住。
有分别者,能够主动发起各种善根之法。
无分别者,常常安住于禅定之中。
有分别者,对于禅定有所积集。
无分别者,心常常安定而不动摇。
有分别者,对于修习闻慧从来都不知道厌足,多闻而不倦。
无分别者,在内心之中专注善巧,善于开发自心的妙用。
有分别者,对于闻慧而能广说诸法。
无分别者,就算对于法性都不会有所记念执着,因为他知道一切法宛然如是。
有分别者,对于智慧有所修作,认为智慧是需要一点点积累的。
无分别者,对于一切诸法都远离戏论分别。
有分别者,对于各种梵行无不一一积集修行。
无分别者,就算是对于各种慧性也能尽舍无遗。
有分别者,对于五神通能够修持圆满,完美运用。
无分别者,能够尽诸有漏,不再受烦恼缠缚。
有分别者,对于观相而常常思惟,渐次修学。
无分别者,在内心之中常存正念,心不颠倒。
有分别者,对于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等四正断能够巧妙修学。
无分别者,能够超越一切善根。
有分别者,著于文字相之中而求出离。
无分别者,对于广大的福报却能做到普遍无相。
有分别者,对于各种各样的有情众生能顺应他们的根器而予以接引。
无分别者,善于观察各种善根之法却了无所得。
有分别者,对于各种有助益修行之力都努力修习。
无分别者,对于这些有助修行之力没有丝毫的损坏,自然能时时精进无歇。
有分别者,能够出生菩提分法。
菩提分广义的解释,是泛指追求智慧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也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因为这三十七法都顺趣菩提,所以称为菩提分法。菩提分狭义的解释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
有分别者,对于正道能够坚持不懈寻求进步。
无分别者,观察各种神通变化宛如虚空。
有分别者,对于定门而有所积集。
无分别者,常住在奢摩他中,专注于一个境中。
有分别者,对于毗婆舍那有所积集。
无分别者,善入于法性。
有分别者,善于入解各种因缘法。
无分别者,善于了知各种非因缘法。
有分别者,执着于胜义之声。
无分别者,行持正法之行。
有分别者,庄严法身。
无分别者,于法身离诸庄严。
有分别者,庄严语言。
无分别者,依止诸佛故常常保持寂静默然。
有分别者,对于三解脱门而生起乐欲之念。
无分别者,无增上我。
也就是不会助长我执。
有分别者,能够远离四种魔事。
《佛说魔逆经》中说:“文殊答曰:‘有所兴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夺则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诸着、识念、求望则为魔事。’”
无分别者,能够舍弃烦恼习气。
有分别者,能够善解巧方便。
无分别者,对于智慧能够如实知见。
有分别者,远离攀缘有所见。
无分别者,能够离超越见。
有分别者,有想念之见。
无分别者,有意业之见。
由以上种种可见,意业的精进是所有精进之中最为殊胜的。
我们和菩萨之间精进的力度相差就有那么大,所以,我们还是要好好加油啊。
希望此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咱们下回再见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