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在路上婚姻育儿
看完这本书我竟然想生孩子了

看完这本书我竟然想生孩子了

作者: 摄影师June | 来源:发表于2017-04-14 08:01 被阅读0次

    有朋友问我:你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不生娃?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心理上晚熟的人,小时候老师问班里的所有人: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很快就有同学回答:我想当科学家、医生、警察、老师……老师看向我,特意又问了一遍:你以后想做什么?我摇摇头,然后低下了脑袋。

    在我当时有限的知识里,我只知道我不想当科学家、医生、老师,但是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很多年后,我有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真的不是科学家、医生或老师),但我仍然在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到生孩子这件事上,我最大的担心是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向我寻求答案,我该怎么回答?当孩子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我该怎么鼓励?当考试的标准答案和真理事实不相符的时候,我是否要让孩子为了分数而选择明知不对的“标准答案”?

    说到底,我担心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孩子理解认识这个世界。

    直到看到一句话,让我心里一动。「令父母担心的事情往往是需要时间去处理的,与其担心焦虑,倒不如改变自己,让自己感染孩子,孩子也会逐渐了解父母在意的事情。」这是台湾作家杨照被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这场采访是关于他写给女儿的一本书《我想遇见你的人生》。

    于是我找来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踏实。虽然书的副标题是:给女儿爱的书写,可我觉得这本书更适合身为父母的人读。不信?咱们一起来看看。

    1、老师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

    一道自然科学题目,老师的标准答案和事实不符,要不要为了分数放弃对正确的坚持?我边看书边问自己,同样的情况下我又会怎样回答?

    杨照:我必须让你了解,别为了讨好老师而接受你明知是错误的答案。

    女儿:如果下次再考这题,我坚持自己的答案,又会被打叉,又会因为这一题得不到满分。

    杨照:可是知道对的答案,坚持对的答案,比分数重要。

    女儿:既然我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了,可不可以写那个“标准答案”?因为如果别人答“标准答案”,明明他们错却得到满分,我反而得不到,那不公平!

    面对女儿的这个问题,杨照差点冲动地说「那也好,只要你知道那不是真正对的答案。」可是就在要说出口的瞬间,他犹豫了,过了好几秒才说「我还是觉得这样不好。我不希望你养成习惯,为了分数去选择明明知道是错误的答案。」

    那当下,我明了了一件事。我今天要教你、告诉你的任何原则,都应该从未来的角度仔细思考。我没有道理讲不想要你相信的原则,而一旦你接受了、相信了我所说的原则,那么未来等你长大了,你自然会用同样这套原则来看待我、评断我所做的事。你会是我未来生命中最重要的监督者。

    ​在将来,我希望当我有一丝一毫疑惑,不晓得自己该不该讲明知不对的事,去换取或大或小的肯定或利益时,你会明快地告诉我「不可以!」为了这样的未来,现在的我当然就不能让步,同意你用明知不对的答案去换取分数。为了一个正直的未来,而且是我们共同的正直未来,我必须告诉你,就算会因此失去满分机会,你还是该坚持自己的答案。


    2、如果输了怎么办

    我身边有孩子的朋友都说过类似的话,「想让孩子上好学校,从小就要有这样那样的获奖证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兴趣班,然后参加比赛拿证书。」但是比赛总有输赢,如果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比赛就输了,你该怎么办?杨照的女儿也是从小开始学习钢琴,也要参加考级和比赛,面对输赢这个问题,他首先向女儿解释了为什么要参加比赛。

    为了历练自己,也为了享受别人的能力挑战带来的刺激,所以我们去参加比赛。比赛中透显、彰显了自我:原来我有本事做到这样,原来我缺乏能力或毅力或体力做到那样;原来我可以承受如此的压力,原来我无法应付那般的情绪……在比赛的特殊情境下,我们得以更精确、更具体地理解自己。更重要的,我们得以突破平常状态下自己的限制,开发出另一个潜在的自己。

    那么,如果输了该怎么面对?

    比赛会有输赢,参加比赛不可能完全不在乎输赢,但输赢不是一切,输赢不应该是一切。要是把输赢看作一切,那么,比赛的过程就纯粹只是通往输赢的手段而已,没有了自己本身的价值,一旦输了,就好像连参加的意义都消失了,这样的生命多浪费、多可怕!应该把比赛的过程当作目的,而胜败只是这主要目的的副产品。所谓“运动家精神”不只在看待胜败中显现,更基本的是超越胜败之外来看待比赛,坚持要让自己从比赛中成长。借由比赛变成“更好的人”的价值与信念,才是“运动家精神”的核心吧!


    3、学会认识自己


    我一直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巧的是,杨照小时候也被老师问过同样的问题:长大后你想做什么?而他的回答解开了我的心结。

    老师不要我们想“做个怎样的人”,只要我们想“拥有什么样的身份”。科学家、医生、老师都是身份、职业。老师鼓励我们选择职业,却不鼓励我们认真思考人格与行为。我到现在还是相信,选择做个有义气的人,并努力实践这样的选择,比选择从事什么行业,领到怎样的头衔,重要百倍千倍。

    比起选择拥有什么样的身份,我们更应该思考想要拥有什么样的人格。

    生命是自己的,最终只能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生命中会有很多人在旁边做出各种评断,教我们这样好那样不好,如果我们自己内在没有一种力量、一种自信,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好有多差,就会习惯地以别人的意见作为标准,去追求别人的标准。懂得聆听自己的标准,独立于别人给的风光之外,诚实为自己打分数,才是最要紧的啊!


    杨照的这本《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在台湾属于“教养书籍”范畴,也许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养育子女的参考指南,但我更觉得它是帮助为人父母者认知升级的心灵指导书。

    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交友、如何认识自己……这些也许是小孩子就该明白的道理,但是不少大人至今仍然心有困惑。身为父母,自己都没有想明白的事儿,又该怎么教给孩子呢?

    毕竟养育孩子真正的难点不在孩子那里,而是在家长教育这里。

    育儿育己,成长的不仅是孩子,更是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这本书我竟然想生孩子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nb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