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六
所谓学科(subject)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
学科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我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科的分化与综合反映了各自国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条件。
斯科特金对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作了精要的概括:(1)科学的最重要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2)以该学科的教材为基础所形成的世界观、伦理审美规范、理想。(3)探究与科学思想的方法。(4)科学史上的若干问题。(5)包括知识的运用在内的能力、技能。(6)认知活动的方法、逻辑操作、思维方式。(7)才能与情感发展的某些目标。
回顾近现代学校的历史,任何国家的学校课程都是一部学科课程自身的分化和扩充“学科外”教学领域的历史。学科可分为“工具学科”(习得认识之工具学科—语文、数学)、“实质学科”(加深生活环境之认识的学科—理科与社会学)、“表达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生活学科”或“技术学科”(习得生活技术的学科---家政、技术、保健)。学科的原点在于“分成众多科目、各自独立授受”,弊端是“经验片段化”与“知识割裂化”,于是,“课程统整”势在必然。
所谓“统整”,是分割与分解的反面,是使事物处于一体化的完整状态。夸美纽斯的“国民教育体系”、卢梭的“自然中心教育”、裴斯泰洛齐的“3H(头、心、手)和谐发展教育”、杜威的“经验中心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先驱的教育思想中都突出“统整”的问题。避免大量学科并列,造成学生意识中产生彼此矛盾对立的观念。
美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经验主义“综合课程运动”,该运动的理论指导者之一霍普金斯认为,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得寻找一条使分科课程一步一步迈向综合课程的道路。在他看来,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存在四个阶梯:(1)相关课程,实质上是分科,但将彼此有关联的学科加以沟通,局部综合,这是初级综合。(2)广域课程,有相近的学科群组成一大学科。(3)核心课程,由核心课程和外围学科组成。(4)经验课程,主张完全依据学生的经验与活动加以统合。最后是“相关统合”和“经验统合”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统合。在我们本世纪初,近五六年的时间里,我们的高考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试卷的最后一题,就是这两者的具体实践。我们天津七中,还曾经进行有关课题研究,并出版理科综合与文科综合的校本教材,以应对综合试题的需要。
把现实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产生了“跨学科课程(如环境教育、能源教育、国际研究)”和“学科交叉课程”,在现今,主要发达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追求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文化素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共同核心课程”,突出学习领域和模块设计,突出特色化专业学科群或是选修学科群的设计。
倡导“学科统整”不是全盘否定“分科课程”,两种课程各具优势。分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后者在理论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联系方面有优势,易找到切入点,这恰是分科课程的难点。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建设成为各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综合课程建设,也必将随之重新被重视起来,让我们一起来实践吧!
王保庆
2018.01.05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