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对于智力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对于智力在中等程度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了。
6.22 樊迟问知(zhì)。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zhì)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学生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管理民众的要义,是尊敬鬼神,但又要跟它们保持距离,这可以说是智慧了。
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了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德了。
务:从事、致力于。
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即要义。
6.23 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灵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这一章的解释看起来有些生硬,象是在给人下定义,聪明人如何如何,仁德的人如何如何。但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这正是君子需要具备的人格,两者都要有,不是二选一。君子观山看水,体悟人生真蒂,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动静相宜,这样才好。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更进一步,就可达到鲁国的程度;鲁国的(政治和教育)更进一步,就可达到周初的治道。
孔子所以这么说的理论依据是:虽然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但孔子认为,鲁国的在文化传承和文明程度上比齐国要高,不过这是不是孔子的家乡情结就不好说了。
6.25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叹息道: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觚啊!觚啊!
觚:古代宗庙祭祀用的一种酒器,有固定的规制和形式。
关于这一章,有学者解释说,可能是孔子看见后人做的觚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对于礼制轻慢不敬。表示了孔子的忧心。
也有一种说法,说这个“觚”字跟孤独的“孤”读音相同,孔子这是借着说祭祀的酒器感叹自己追求正道的孤独。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没有定论,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道:仁人君子,如果告诉他井里有仁者,那他会也跳下去吗?孔子说:干嘛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过去看看,但不能陷害他;可以欺骗他,但不可以让他迷惑方向。
逝:过去(看看)
2019.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