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自如(微博:王自如老师)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
上一篇《英语自然习得,可行么?》文中提到:人类有自然习得母语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的史蒂芬·平克更在其超级畅销书《语言本能》中将其称为人类进化出的一种本能。
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情况有所不同。
如果从婴儿出生起,父母就各自对孩子说一种语言,那么这种同步的语言输入,可以使孩子自然习得两种语言,这就是双语养育中著名的“一个家长,一种语言”策略(One Parent, One Language -- OPOL)。这种养育方式多发生在父母双方母语不同的家庭中,因此在美国等移民国家比较常见。在中国,也有家长刻意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双语养育,但数量上凤毛麟角。
无论是母语习得还是OPOL,都不用操心这个习得过程的原理,只要每天正常带孩子,语言自会涌现出来。
吃着火锅,唱着歌,孩子就自然会双语了——在我国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和跨国家庭中。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儿童已经掌握汉语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让Ta也能掌握英语。
家长们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理念、书籍、培训机构,家长自己在家中“亲子英语”的实践方式,也各有不同。
不要误会,本文中我无意评价各路理念和做法——事实上我也不需要——我将提出一个“自然习得”的描述性定义,这个定义并不完美,也没有刻意覆盖“自然习得”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使得“自然习得”发生的几个必要条件上。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把尺子,一把可以衡量纷杂理念与方法的尺子。有了它,你就可以自己做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自然习得”,指的是3-10岁的儿童,英语从0开始到听说无碍的过程,并不包含文字习得,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请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数字“1”给你看答案。
那么,自然习得是这样也一个过程——
儿童在接触一门新语言时,首先通过与言语者建立共同概念基础,在联合注意框架中通过意图读取能力把握话语的整体沟通意图,并在多次接触后,通过语音分割等天赋认知能力,逐渐将整体意图分解到词汇、声调等个别语言项目上,完成对其习得。并在大量如前所述的可理解性输入中,逐渐习得更为抽象的,本身具有意义的语法构式。整个过程中,儿童只须专注感知言语的意义,无须刻意学习任何语言形式,而语言掌握却会随之而来,无知无觉、轻松惬意,是为“自然习得”。
如果你没读懂,切莫着急,这是因为定义中很多概念都没有铺垫。我们还要和这个概念接触很多次,后面的文章中会有进一步的讲解,我们对“自然习得”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
下面,我会讨论定义中几个简单实用的推论,让你马上就能将这把尺子用起来。
1. 输入要可理解
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无论语音有多纯正,如果其言语孩子不能理解,那么这个输入就是无效的。所谓“磨耳朵”的前提必须是理解,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再加一点兴趣,否则与其说是“磨耳朵”,不如说是原地拉磨。
2. 输入量要足够
即使输入做到了可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总量也是不够的。考虑到各种变量影响,要达到英美儿童3-5岁的语言能力,总的输入量起码要达到500-1000个小时。注意,3-5岁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自由应用语言的感觉和能力,而不是指认知或知识水平,很多博士、教授的英语流利度,可能还远远赶不上英美5岁熊孩子的水平。
3. 要相信自然习得的力量
很多家长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只要你做到了前面两点,随之而来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你需要在前期拥有一点点信念,花费一点点心思,付出一点点坚持和努力,而得到的回报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敬请期待。
注:定义的学术基础,来自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本文为阅读流畅考虑,隐藏学术细节。
请关注本人微信,及时获取更多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