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见非见
见见非见
《楞严经》云:“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段话的大意是,世人常说“我能见”,他们理解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光时能看到物相,叫做能见,黑暗时看不到物相,叫做不能见。
佛说,如果没有光线一片黑暗时,称作不能见,那么此时应该连黑暗也看不到才是,实际上却是能看到黑暗的,怎么说不能见呢?
如果在黑暗时看不到光明,叫做不能见,那么,在光明时看不到黑暗,也应该叫做不能见。不管光明还是黑暗,都应该叫做不能见。
明来暗去,暗来明去,其实是明暗两种现象在生灭变化,并不是你的能看见在忽明忽暗中暂时中断或消失,由此可知,不管光明还是黑暗时,都应该叫做能见,怎么能说不能见呢?
因此,应该知道,能看见光明的时候,这个能见并不是光明;能看见黑暗的时候,这个能见并不是黑暗;能看见空无的时候,这个能见并不是空无;能看见阻塞的时候,这个能见并不是阻塞。
明白了以上四个道理,就应该同样可以推导出:明白了有个能见的时候,这个明白并不是能见,这个明白需要离开那个能见,因为那个能见是达不到明白这个地方的。
这就是 “见见非见”这个著名说法的出处。
品味佛陀这段话,感觉层次分明,对指导人们修行,非常实用。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因为他们认为能看能见的是自己的眼睛,所看所见的是光明中的种种物相,一旦没有光明或闭上眼睛,就不能看不能见了,这就是所谓认物为己,颠倒众生。
佛陀随顺人们的认知,引导人们首先离开光明与物相,认识到在黑暗中也有能见,这个能见,看到的是黑暗罢了。
有的人在这里一念回机,可能就会体察到,这个能见与眼睛没有关系,甚至与自己的整个身体也没有关系,从而突破我执,直接锲入空性。
其次,佛陀在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见,不会随光明黑暗的生灭而消失后,紧接着,便引导人们离开所见到的一切,包括黑暗,去认识那个能见。
“能见”是什么?佛陀告诉我们,不是光明,不是黑暗,不是空无,不是阻塞,总之,不是所见的一切。
有些修行人在这里容易陷入法执的误区,虽然做到了“见山不是山”,却执着在能见这个说法上。
因此,在最后,佛陀适时一喝到底,合盘端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为了好表述,我把第一、三、五个见,用明白二字代替。“明白了有个能见的时候,这个明白并不是能见,这个明白需要离开那个能见,因为那个能见是达不到明白这个地方的”。
佛法是不二之法,没有任何思维可以揣测度量,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准确表达,因为,任何的思维理解与语音表述,都离不开“二”,无法达到“不二”之处。“不二”的境界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需要亲自体验,修行人叫证得。
那么,“见犹离见”,离开能见,即是进入“不二”境界,既然要说这个境界,用个明白又何妨。
返闻闻自性。佛陀一步步引导修行人往回返,慢慢离开滚滚红尘,让修行人渐渐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明白自己的空性。
空性,是领略佛法不二风光无法绕过的必经地带。
到了这里,人们自然就会明白,在这里压根没有能,没有所,无见无不见。一切的所谓“能”,都是空性的妙用,权宜方便说,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在舌在身叫觉性,在意叫知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