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浅释《楞严经》想法散文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简析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简析

作者: 刘法欣 | 来源:发表于2021-05-11 07:02 被阅读0次

    《楞严经》原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 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 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简析:

            大势至菩萨通过忆佛念佛证得圆通,并以此“今于此界,摄念佛人”,所以,他理应是念佛法门的始祖。后世诸公欲从此门得入者,不可不深入体察大势至菩萨的心路历程而践行之。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一段,说的是大势至通过见佛忆佛到念佛,最后明心见性的成就过程。

            佛无二佛,名称不同是为了表法,这一段出现的三个不同名称的佛,分别表达了三个意思。

            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凡夫的认知认为,见是眼见,见时必有光明,无光明则无见。佛的认知则是见为心见,明时见明,暗时见暗,无所不见,所以,心光无量。

            无量光佛出现于世间,被大势至见到。见佛即见心,表示大势至见佛学佛后觉悟了本心,知道本心本倶无量光,道理上明白了心是什么,修行就有了明确方向参照。

            如来代表真心。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说的是渐修过程。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首尾相接,时时与佛相应,不忘本心,即是忆佛。

            超日月光表示大势至通过忆佛,最后终于离尘脱根,契入本心,当下即心即佛,护持这个当下,是真正的念佛。

            日月光分别代表明暗色尘,“超日月 光”就是超越色尘,回到到本心,融入无量心光。证入了本心,也就明白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这一段文字是对前一段文字的展开与解释。

            所谓忆忘、母子、如来众生,指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修行人自己的两个趋向、两种状态。

            明心见性后,如果时时与佛相应,不忘本心,护念当下,是谓悟后起修,必定成就佛果,随缘度生;如果忘却本来,奔逸声色六道,则是见了也同未见,悟了也同未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证圆通的方法途径,也是圆通本身。

            都摄六根,就是主宰六根。能够做六根的主,眼、耳、鼻、舌、身、意,就会当下清净,色、声、香、味、触、法,就会当下庄严。如香光庄严,其他亦复如是。

            即清净心,是心的本来样子;,从修证圆通的方法角度看,可以看做思想念头;从念佛圆通看,指的则是当下的心,是清净心的起用。净念相继,与《道德经》的无为无不为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即站在清净心境中随一切缘,做一切事。

            念佛,当下即心即佛。

    供同道好友参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简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hl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