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来的。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一定程度的电击,让狗感到很不舒服。狗想逃避,可是它被关在笼子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避不了电击,只好被动地忍受。经过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先响起来,但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实验人员就把笼门打开了,按说狗是可以借此逃走的。但是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真正的电击出现,就自动地先躺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这个实验证明,在本来可以选择主动逃避的时刻,由于以往的痛苦经验所产生绝望的情绪,出现被动地等待痛苦来临的行为,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后来他将这个实验运用到人身上,发现会发生在动物身上的现象,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最可怕的是,人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比如你读书成绩不好,下次让你去种树,你会觉得自己也做不好,树肯定会死的。再下次让你去推销,你也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产品也卖不出。
“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正是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长期处于消极的病态思维下,本身就是抑郁的一种。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受到自我憎恨和内疚的伤害,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丧失去感受爱的能力,如果还有幸福感知力,改变思维方式便简单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