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晚上好,今天为大家分析的是《罗胖发明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整个互联网的下半场了》这篇文章
文章扫二维码可读
一.文章框架
二.文章可取之处
1.形象生动的比喻
比如日GNT就是一个可以假定为恒定大小的水池,这个水池每天会换上差不多的容量的新水,所有互联网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只要需要耗费用户时间,就要每天过来从这个水池里取水。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跑过来取水,水就变成了稀缺资源。
通过比喻具体化文中提出的这个新的概念GNT,这也是本文的关键字,加深读者对该概念的理解。
2.大量的事实举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文中有大量的举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者解释自己的观点和提出的概念,让读者跟着他的思维一步步走,所谓三人成虎,那三个以上例子来说服反证一个观点,显得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比如一到周末,由于户外活动、睡眠时间、商场购物、朋友聚会、娱乐休闲等,挤占了用户上网时间,所以当日的GNT就急剧减小,所以所有公号阅读量在周六日都会下降一半以上,而娱乐类的视频、游戏则会在周六日使用时间上升,大众点评也会迎来使用高峰。
比如探索了好多年的在线教育、知识内容,一直没有大行其道,可能就与GNT的使用有关系。比如慕课,一门课要教一个学期,需要 200 个学时,每个学时 50 分钟,这就不符合碎片化的需求。
比如视频形式从长视频向短视频进化,从《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到《PAPI酱》的时长越来越短。
比如一个用户过去为了看一部最新的电影,比如《魔兽》,他可能用电驴或者找别的资源下载,然后还要找字幕,才能看一部电影,但是这样的寻找成本(主要是时间)太高了,所以现在他可以直接购买视频网站的会员,来直接收看。
再比如网络订餐,就是可以节省用户外出吃饭的在途时间,网络地图可以节省用户的行车和寻找道路的时间,今日头条可以节省你搜索新闻的时间
3.通过精确的计算或大量的数字说明
文中有许多的数字来证明实例的真实性,同时也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也更具有煽动性。
比如理论上来说,一个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上限是24小时,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去掉他的睡眠时间,假设网民平均睡眠时间是7小时,那么他的每日最高在线时间就是17小时,但这也不可能,除非在未来我们能发明一醒来就可以跟我们的大脑进行互动的互联网工具和技术。这个T目前看,主观猜测应该不会超过5小时。
比如2012年,一个APP用户的获取成本平均也就是一毛钱,而现在,垂直类APP激活用户的获取成本已经是几十块钱了。2014年一条创办的时候,就用广点通大量投放广告,据说当时粉丝的获取成本是几毛钱。而现在,公众号粉丝的获取成本大概不会低于5块钱。
又比如这就像以前的电视台,电视总用户不变,但是有线电视的频道从10个增加到了200个,自然每一家的收视率都会下降嘛。
三.默仿
比如说容量无限,同传统媒体相比,这是当时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我们每天要在数千条朋友圈的转发内容中决定要点开哪几个文章标题,要在国家图书馆的几千万册的图书列表中决定明天看哪几本书,要在几十到几百个待读公号文章中决定读哪几篇。我们没有全部读完的时间,因为人均日GNT是有限的。
第二个免费,也是由互联网发扬光大的一个名词,这种模式的基础假设是,用户的时间无限,所以他们乐于花时间接受免费的内容或者娱乐。但是,一旦用户认识到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免费并不能成为制胜的武器。
原文:
比如说容量无限,同传统媒体相比,这是当时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我们每天要在数千条朋友圈的转发内容中决定要不要点开一个文章标题,要在像国家图书馆一样的图书列表中选择明天看什么书,要在无数个待读公号文章中决定读哪一篇。我们没有时间全部都读,因为人均日GNT是有限的。
第二个免费,也是由互联网发扬光大的一个名词,这种模式的基础假设是,用户的时间无限,所以他们乐于花时间接受免费的内容或者娱乐。但是,一旦认识到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免费并不能成为制胜的武器。
四.总结
这是一篇提出新概念的文章,最重要的是让读者信服。而读者信服需要大量的事实、案例、数据以及逻辑计算支撑。文章单单阐述GNT这个概念很简单,可文中却用了大量的举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君不见抬头一看,文中满满的比如比如比如的字眼,生动的解释了粗涩的概念,容易读懂又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