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也。
____ 《荀子·不苟》07
这一段没有什么难懂的字词,但荀子像绕口令一样,翻来覆去地说,不仔细体会,也不容易明白它的内涵。我们还是先把这段文字通译一下:
君子治理安定太平的局面,不治理动荡混乱的局面,什么意思呢?答:礼义主导的社会称为“治”,礼崩义毁的社会称为“乱”。君子治理礼义主导的社会,不治理礼崩义毁的社会。
难道国家动荡混乱了就不治理了吗?国家乱了要进行治理,不是指在乱的基础上治理,而是先革除乱的局面,(使大家都愿意接受礼义了),再加以治理。人的德行污浊了而要修身,不是在污浊的基础上修身,先去除污浊的德行,然后再进行修身。
所以是去除乱而不是治理乱,去除污浊而不是修正污浊。治理的概念是说,君子只治理安定的社会而不治理混乱的社会,君子以礼义修身,德行污浊了就不是修身的问题了。
“治”的本义是山东境内的一条河流,引申为治水,再引申为治理。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顺应自然,当我们说统治、治理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和顺应民心的基础上的梳理、整理和协调。所以荀子讲礼治也就不难理解了。
礼治的前提在于社会是承认礼义的,就是说思想认识是统一的,那么才有可能用礼义去教化治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试想在虎啸山林的匪帮如何能讲礼义呢?一个浑身污浊的人,谈什么修身呢?所以,治国、修身的前提是推崇礼义。所以礼义是治国修身的根本。这是第一点。
第二,反过来说,只有以礼义为基础的行为才能配得上称为治理和修身。土匪强盗团伙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他们内部那不叫治理,叫摆平。一个人如果不崇尚礼义,他的形象再好也不叫修身,而是人设。
第三,如果礼义不存在了,那就是底子坏了,这就是“乱”。乱世当用典,要用律法来斧正,所以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在战国这样的乱世,当然只能推行法家的做法,而不是用礼义制度去辅佐统治者,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家主导的秦国才能兼并六国,实现国家一统的局面。李斯是得了荀子真传的,苏东坡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应该说此论不得要领,简直胡说八道。
第四,用我们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荀子的国家治理思想是分层次的,荀子是务实的大思想家,他特别强调礼,礼是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但荀子并不认为礼是放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乱世当推行法家,太平盛世才用儒家。这就是德治和法治的区别。孔子哀叹礼崩乐坏,提倡克己复礼,周游列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用他的主张。孟子一味推销仁政,都是脱离实际,异想天开的空谈。不破则不立,先平乱,再礼治。
第五,但是,荀子的理想是礼治,。社会基本秩序建立起来以后,就应该推行礼治。在礼治的社会,才能做君子,君子才能有所作为。我也许可以推测,在荀子眼里,李斯韩非并不是君子,也不可能成为君子。
结合近现代的历史,荀子的思想也有它的借鉴意义,什么才能出政权,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不便展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