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之殇

作者: BetaRun | 来源:发表于2015-10-29 11:45 被阅读154次
    文/冉秋 于简书首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愈发匮乏。物欲与利益的兴盛无时不充斥着现代人少而又少的精神家园。笔者感慨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与精神生活的空虚,呼吁以传统文化审视现代文明,以海纳百川的气魄铸就新时代的豪情,遂以幽兰之殇喻文化道德之缺失。

    曾几何时,琴棋书画不再是先贤宗师陶性怡情的陪伴,也不是文人骚客附庸风雅的工具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升学、考级、加分压力下的盲从与功利,那种质朴灵动的风雅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原本唯美的形状了。

    曾几何时,诗词歌赋少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慷慨激昂,少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恃才放旷,少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感慨情伤,所余下的仅是为了“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而背记的疑惑与迷惘。

    曾几何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了天方夜谭,淳朴的民风也被狡诈的人心所替换,无休止的矿难、警钟长鸣的食品安全、与日俱增的犯罪率与现代人内心的空虚无不昭示着现代社会文化与道德的缺失。

    幽兰殇矣。

    文化与道德的缺失在于摒弃了老祖宗优秀的传统以后,现代社会并没有一种或者多种文化能够替代传统,从而造成了现代人思想的真空。思想没了,人自由了,殊不知,至自由则无自由。那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敬畏心、道德观、责任感处处失守。现代人耳濡目染的社会现状使得与之本不匹配的道德教育空成笑柄。我们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却摈弃了更加弥足珍贵的文化道德;我们学习西方的开放自由,岂不知学的仅是皮毛。

    且看先贤如何教导我们: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仁者不忧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从人二。”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商周之时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仲尼先生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论语》中出现表述“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即克服自己的私欲,恢复人良心的道德和理智。这也符合以德治国的本质和要求。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和对待百姓,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不能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心情看世界、看自然、看社会、看人,要推及他人,理解他人。以同理之心待人处事,必会减少很多纷扰。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愈严格,对别人便会愈厚道,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讱,即谨慎说话。发言理性,不要极端偏激;要有根据,不要造谣胡说;要言辞中肯,不要荒谬无稽。遇到为难的事情,不轻易说给别人听,令人为难,这也是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人重要的是做,做起来难,所以说起来应该更难,而不是说得轻巧。重于行而轻于言,也是“仁”的一种重要表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有了一种“仁”的大胸怀,则内心无比仁厚、宽和,像爱惜自己一样爱惜他人,可以包容他人的过错,可以不纠缠功过得失。一个内心充满慈爱、友爱、关爱的人,也将生活在仁爱的心境和环境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囘也不改其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留给生命一份恬淡,生命亦因此灵动而坦然。仁者拥有平和的心态,如水般温和,却如高山般屹立不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尊重规律,顺应实势,制民之产,与民休息,不妄为、不乱为,自然民裕国安、民富国强,这也是为国为家者的仁了。

    知者不惑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知之大成。所以,将知置于天(日)上,是与小知(慧)相区别。“智”不仅是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对宇宙大道,人伦天常的感悟。

    所谓宇宙大道,即天地之至理。人悖之则无以立,物悖之则无以存,事悖之则无以成,家悖之则无以兴,国悖之则无以宁。此即天地之大道,这道至简而不繁,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其旨在于理,而非形也。为人,因之以道,则心存平淡,诸事坦然。为物,因之以道,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事,因之以道,则游于物外,法乎自然。为家,因之以道,则人尽其能,家和事兴。为国,因之以道,则垂拱而治,国泰民安。真正的大智者,能懂得天理运行之道,有观天下而自处的平淡,有行宇宙而不枉的风范。昔日子房公修以大智,刺秦王而得脱,事高祖而无过。奉帝王而为师,定天下于帷幄。荣辱不惊,是非心外,为人所不能为,慨然为大智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人们常常被这样那样的“惑”所困扰。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这是人常有的一种矛盾心理,关键是如何能控制。不惑在于明白自己应该明白什么,不会为自己到底该去想什么,了解什么,做什么而困惑。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那些不该知道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少生不必要的事端,也便少些不需要的烦恼。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当今社会,人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人们的迷惑。明白如何取舍,烦恼也就自然没有了,这便是夫子所言的“知者不惑”。智者,善于选择,懂得取舍。有选择就有放弃,无执迷才能无困惑。

    勇者不惧

    勇指果断、勇敢、胆大。这里的勇,是大勇,区别于莽撞。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勇”?仲尼先生认为: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孟子曾经引述曾子从孔子那里听到的话语,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何等的激情、何等的豪迈,真正的勇敢,不是由外在对象人数的多少或权势大小决定,而是由内心的自我判断为标准的。

    这也如同庄生为赵文王进献的那三柄剑。

    “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庶人之剑是拿来好勇斗狠用的,视生命如儿戏,于家于国完全无益,此即敌一人的匹夫之勇。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这柄剑由智勇士、清廉士、贤良士、忠圣士、豪杰士组成,可以逐鹿中原,翦灭群雄,南向以争天下,与庶人的匹夫之勇相比自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这是一柄以天地四时、山川五行为材料,以泱泱华夏版图为剑形的大国长剑,不用则已,一用则地动山摇,这也是孟子说的“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文王之勇”。

    荀子将勇分为上中下三等: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荀子讲的勇,虽然只局限在个人范围之内,没有像孟子那样推扩到政治领域,但也鲜明地区分开了个人的匹夫之勇与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大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能够正视自己的处境,不因贫贱卑微而移志,不为势穷困苦而改节,这也是大勇。

    “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

    这是曹孟德评价荀公达的话,外表弱不禁风,内心勇敢果断,这是和曹大司马、五子良将不同的“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子认为,真正的勇者,能够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之辱,不惊不怒,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之快,胸怀宽大,志向高远,此所谓“过人之节”。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先生认为,勇者无所畏惧,敢于直视常人所不能直视之事。

    勇者,在于大义为先的临危不惧,在于忍辱负重的过人之节,在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忠贞之志……和颜悦色、忍让无争、柔和宽恕并不意味懦弱可欺。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真正的勇敢是一种从容、一种坦荡、一种历经沧桑的冷静泰然、一种无所畏惧的生命境界。

    仁爱者不忧虑,是因为仁爱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仁”、“智”、“勇”皆是仲尼先生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兹后学末第妄谈先贤之言行,诚惶诚恐。素闻先贤之言,言出必行;先贤之行,行践其言。我辈后人不能秉前人之志而践前人之行,实为汗颜。


    关于作者

    冉秋,词人,居于姑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LostAbaddon: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古代的普通人并不都念天地之悠悠,但几千年来,普通人你都看不到了,看到的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华,他们都在念天地之悠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所有人的周围都是普通人,没有一个精华,我们都是作为统计数字而存在的无名氏。
        所以,我们回头看的都是几千年来的精华,而环顾四周都是可有可无的草芥。
        因此,才会有古代与现代的这种对比冲突,仿佛古代的精神面貌我们现代都没有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
        当然,这倒不是说古代的精神与思想我们现代人都继承了,这是显然不可能的,但由上述的幻象也不能就说现代在精神上是一无是处了。过个几千年回头再看,千年后的来者恐怕也会感到我们现代的精气神比他们好多了,因为他们将看到更多的幻象,比我们所看到的还要多。

      本文标题:幽兰之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mt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