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za的艺术史(&.oo2)

作者: Aariz_ | 来源:发表于2019-07-30 11:05 被阅读5次
对于艺术作品的态度

我看过太多的艺术批评,不少文章都不缺少戏谑,嘲讽,恭维,还有贬低和厌恶。诚然,这些对于艺术品的解读和接受也有一定可取的地方,但总觉得哪里出现了问题。

7d1759586d22427191082b4a5ad9381a.jpeg

一件优秀艺术品的完成大体上讲有两个完成状态。1.创作者完成后的满足和畅快感,这就如同亨德尔完成的《弥赛亚》完成后的瘫软和极大的完成感,那就如同炽烈、飞舞的火焰,燃烧之后只留下纯白的灰烬。2.欣赏者的完成,这很难理解,希望我们慢慢来。当你观看优秀大师的作品时,你会莫名的鼻头一酸,身体一颤,为之动容。客观来讲你可以说也许是当时我遇到了什么事,心境不同,欣赏绘画的感觉自然不同,什么鼻头的酸楚,鸡皮疙瘩的震颤极大的可能只是多巴胺分泌过多导致的正常生理反应,确实存在这一可能性。但于此同时画面确实会给予你一种很不可解的感觉。

小时候不爱读书,李白,屈原都是在课堂上才了解的。但有趣的是,在看到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一种畅快,一种大气,一种洒脱,一种得意。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词语严重匮乏只能说:“雾草,牛逼啊”。“长太息以掩涕兮···”我觉的好迷人,那种辞藻的华丽,优雅,美丽和贵气令人心向往之。当时的我依然非常接地气的说了一句“我去,读起来真绕口,但我想把它背来。”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屈原,李白的生平;不知道格律,押韵的规则;不知道五言,七言有什么样表达的不同;也不知道用典,意象会传达什么样的语感。完全没有美学和文学的训练。但心中确实潮起一股莫名的向往和莫名的感动,觉得好漂亮。

这就是李泽厚老师在《美的历程》中表达的。怎么判断一件东西是美的,很简单当你拿掉价值的判断,规则的判断,甚至有的时候也许要拿掉道德的判断,当你觉得那是美的,那就是美。

所以,欣赏者的完成—是我们自己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艺术作品的互动和相通。在这个状态中,完成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外在的外围的出自哪个大师、哪种风格的了解。那种你和艺术品的交流会使得你的内心感受到的平静,平和以及满足感。而在这种满足感中,你会觉得值得,切合,完成。

同时不要被艺术风格所左右,认为只有画的像就是好,画的逼真就是大师。画的奇形怪状,画的不够写实就是不好,甚至对于近代绘画产生一种疑问,尤其是米罗的绘画作品,“怎么画的跟小孩子,一样真的是艺术吗?”

31e4eb579889bd60588f5e01e3bf78be437e8d1948cb5-290VOj_fw658.jpg

是吧,是不是觉得这种涂鸦不仅你能画的出来,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画的大体不错。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艺术形式,最为区别的便是东西方艺术造诣的不同。对于大多数美术生而言,这种观念很难转变,还记得我有一个很奇怪的经验,小时候看到梵高的星空的复制品都激动不已,震颤的想下跪。却对美术馆我国的白描和山水完全无感。这不仅因为我们是在当下个人主义主流价值观,还有我们的社会模式也偏向于西方模式,美术学院教育也来自于19世纪安格尔那一套,从素描开始。很多审美意趣都属于写实的西方古典式的,在乎“逼真”。

2322777fe7f14ba218274950eb47449eb55a7d7736734-knsvSu_fw658.jpg

这需要大家做一番努力,去拿掉自己,缩小自己,对于。为什么东西方的艺术差异如此之大,甚至为什么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差异也如此巨大,难道是艺术家画的一代不如一代?造成不同的唯一原因就是“理念”我们接下来欣赏的无论雕塑,绘画作品。我们都可以看成是当时艺术作品最高水平的典范之作,以此开始对其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riza的艺术史(&.oo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yg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