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每周的小组读书分享,指导学生每天的第几页到第几页的名著阅读,要求学生写出对这几页的内容概括,同时还应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每天坚持不少于三百字,写作时,做到“三有”,有小标题,时间,天气之类的。
通过阅读,促使我们师生去思考,最后反馈到笔记本,这三者就是良性的循环过程,假以时日,学生不可能在语言和文字没有语感,也不可能没有进步,除非学生是“假做”,没有融入生命在场,要么就是老师没有监督到位,或者是学生自己本身学习行为不够端正……
上周开始,我着重重申了,每周读书分享后,可以就分享内容提出一个相关问题,以检测其他听众是否认真参与你的发言,我想这个举措对所有学生也是有触动,真正参与了,学生自然就会获得感,反之就是敷衍,这样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必然要有相应的惩处措施。
总之,面对问题,能学好的学生总是有方法的,反之,不好学的学生也总是有各种理由,老师教学也是如此,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各种现状交叉并存。
除此以外,从本周起,每个小组根据读书分享的内容,或者是老师批改后得了A+,把这些相关读书日记的内容整理到小组报中,这份手抄报美其名曰:小组综述报/小组学习报;这份手录摘抄报,内容可以是有专题的名著内容,也可以单元的作文实践题,也可以围绕学校开展相关活动记录。
作为语文老师,要全程给予指导,如有主编,编委会,插画人,书写者等等,让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这个过程我想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促进学生生命在场,激发他们的热情参与,必定会间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素养,至于语文成绩自然是不再话下,对于语文老师来讲,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一直以来就没有白做的事。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开展类似活动要贯穿到底,延伸到初三上学期,就逐渐改变一些参与方式,因为到了初三可能就是倾向于应试了,三年的时间,至少是二年半的时间,可以大量的作好相关的策划活动,于师生来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就像刘恩樵老师,构筑理想课堂,语文老师可以先在自己班级内,大胆积极尝试搞起来,无须任何的行政力量,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他的全语文教育就是这样坚持搞起来的,名师的成长之路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