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文字结缘
新世纪大学生不一样的“支教”,我们是社会的责任人

新世纪大学生不一样的“支教”,我们是社会的责任人

作者: 凡尘三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07:48 被阅读7次
新世纪大学生不一样的“支教”,我们是社会的责任人

               

                        01回忆

今天我是来分享有关“我认识的支教”有关的故事,知识,历经,经验,希望你也感兴趣,希望你也投诉其中。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对大学的了解相对较少,再次重温“支教”这个词,已经时隔八年。

第一次接触支教,还是我四年级的事。那时候很小,生活在农村,信息交通的落后真的不是现在的人所能够理解。

很感谢当时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段时间很短,在我小学十二个假期里,它仅仅有小半个月,也就是不足十五天。

一位支教队的小姐姐说 ———我们从大连坐了三天的车来这儿,只是希望能给这里的孩子带来对外界的憧憬。

我特别清楚的记得这个名字,——“金色阳光支教团”。是他们,给了我懵懂时期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当时设置有体育、美术、音乐、作文、英语……有的记不太清楚了。课程轻松,做游戏的时间很多,吃惊的是当时说的内容很多人都记住了,班里最皮的孩子也会认真写作业,可能作业本横跨了五六千里,带去了更多的滋味儿。

有一位,怎么说呢?一位资深又富含趣味的女老师(支教队的指导老师)给我们说了几个单词,一个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再现情景:黑板上画了一个女生头像(我们班花画的作品),用于支教姐姐教人体英文单词。然后,我们的老师从门口乍现,一番介绍后她很热心的教我们单词“sister”,姐妹。

她一边做手上揉塞动作,一边说,姐姐妹妹“sister”。一辈子也忘不了。

故事很多,我们回到今天的话题。军训期间院的学姐就来宣传社团,我钟意了。那是心中不可磨灭印记的牵引,我必须去。我来到了我的唯一的大学社团。

                 

                        02专业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支教”是我们的专业。

现在的很多大学都进行了“第二课堂”改革,有兴趣的也可以了解一下。

学生都需要在相应的板块中获取一定数目的学时,再用于兑换学分。

我们不需要过分的考虑学时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支教”方面强,做活动这些相对差一点。

每次“支教”都会有相应的课程培训,运动游戏,经验指导,课件制作。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在与孩子的交流对话上,一句话都需要你把握拿捏好。

我们有大二的学长学姐,甚至大三的前辈、大神。这是一群能够为“支教”奉献的人,一群传播公益的人。

有钱人可以做慈善,可以说有钱就可以捐。尽管我们的经济限制,但我们有时间、有能力、有意愿去做。

                    03社团的人

我们是一个不限制年级和专业的社团,只要你有支教的想法,表现出绝对的热情,我们都欢迎你的加入。

社团有个现任团长,精力充沛,活泼开朗,待人友善,知识渊博。

第一次见面是社团纳新,学校“百团大战”是,我去给学姐看纳新位置,以及一些面试人的问题解答,发放表明表。

人不可貌相。第一次见面,我并没有过多观察他,觉得他只是个普通学长。在我记住他名字时,他也记住了我。

我的部长——杜萌。作为社团的颜值,一部门之首。除了平时的工作,还要把社团的一些杂事处理掉,管理社团经费。

萌女神还是个心软的孩子,面试的人都给录取了,这样还让人数超出很多。我相信,正是每个面试者的热情与认真,打动了她,才没有驳回。

我跟外联部的涵学姐关系最亲密。她好像一个大姐姐,爱家人,团里的每一位家人。我们只是为了处理事情分工,生活中都是朋友。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人的眼睛都具有魔力。涵学姐看着我说话的时候我就明白,她希望我能够尽量理解她所说的,有自己的思考。

能力不是必要的,只要愿意学,涵学姐的经验就会完全交给我们。这是传承。

                        03“支教”

我们一般不提及“支教”这个词,用“夏令营”代替。比如一年两次的“冬令营”以及“夏令营”。

涵学姐有一个理解——我们是社会的负责人,而不是社会的奉献者。

今天城市的人享受的良好教育,医疗条件,便利交通,高收入工作……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特殊环境下确定的优先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方针进行。

城市的进步,自然放慢了对农村的关注。不能反驳的是我国的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它们的价值。

一些偏远的地区空有教育设备而不会合理利用。很多孩子都有了智能手机,却。没有人告诉他们那能用来学习。

我们不能教给孩子们知识,首先我们不是老师,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其次,时间也不允许。

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对未来有个美好的憧憬,我们不停努力。

很多人都在抨击大学生“支教”,认为我们只是去混经历,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认为这是片面,如果大学生只是去待十五天,没有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交流、生活,又哪里来的收获?我们付出了,我们收获了。

放低姿态,融入孩子的心中,你会发现。不是那里的孩子需要你,而是你需要他们。他们带给你的感动,一辈子的刻苦铭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凡尘三:往来不易,请留下点滴足迹。

本文标题:新世纪大学生不一样的“支教”,我们是社会的责任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jw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