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五天在农大培训学习,千方百计的调整下,我很庆幸的参加了周一的参观学习和周五上午余宏亮老师的微课程的分享学习,以及下午20位同行的一周反思。今天和大家分享个人一周的心得。
分享一 菜籽油安全的认识
通过参观学习,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和粮油行业的安全现状有了很多的了解,加深了选择食用植物油的认识。
在谈到对标准的看法时,刘董认为菜籽油的国家标准与传统的工艺流程存在冲突的现象。标准中精炼程度越高的油,品质就越好,卖相也很好,但实际上丢失的营养成分更多,比如一些磷脂和甾醇等。初级压榨油,比如橄榄油、红花油和山茶油,用于烹调中可能有一些额外的健康价值。但如果是精炼橄榄油,或者是用于煎炒炸,在营养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他建议我们食用压榨二级油较好。
在谈到粮油安全问题时,刘董讲了转基因的大豆油和苯丙比的问题,是目前危害粮油的主要问题。他认为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城乡接合部和农村较突出,针对现状,2015版的食品安全法中,提出在乡镇一级建立工作点或工作站,加强对食药的监管。目前这工作已在很多地区积极开展,昆明和大理走在前面一点。
在菜籽油的安全问题上,我个人对刘董的观点持保留态度。我觉得芥子油苷、芥酸菜籽油,以及浸出时加入的化学物质残留,是影响菜油的主要安全问题,因为前两种物质是诱发甲状腺肿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物质,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摄入,患病风险偏低。所以选择双低菜籽油,也就是经过改良的低芥子油苷、低芥酸菜籽油,是我们相对安全的选择。传统的香油含这两种成分稍高些,适量合理食用危害不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3628340/440808d839b66b88.jpg)
分享二 微课程的理论学习
周五的微课程学习,分享了余老师近年对研究微课程的思考,观点,实施的体会。若多点时间教我们动手操作实践一下,然后再内化并分享,这样才可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老师从微课程的概念,微课程和微课、微视频、微型课程的区分作了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分析,梳理总结出微课程的特征,具有知识的碎片化,时间的零散化,资源的情境化,空间的开放化四个基本特征。余老师把高大上的理论体系,用一些简单而博学,短小而寓意丰富的教学手段展示给我们,复杂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成年的我们喜欢微课程,我想学生更不用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3628340/34b6b02857470883.jpg)
但要开发微课程,首先必须理清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个痛点,知识体系没有成形,要找出以上三点很难。比如我现在主要从事《食品质量控制技术》,该门课程主要需要具备食品微生物,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才会对这门课的学习有感觉,要不真的不知所云。在教学中,我要在这几门学科之间穿梭,开始讲授的头两个学期,毫无头绪,后来慢慢摸索中,才找到这些学科的衔接点,讲授这门课的激情和愉悦感才逐渐释放出来。
这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各位指导老师的思维模式很开放,积极和跳跃,比如夏惠芸教授,她非常善于从众多想法和知织中萃取出思维的闪光点,从而内化成她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系,有些闪光点可能发言者自己都不觉得。正如她所说的,大家都有才情,把才情展现出来才是最美的大脑。
分享三 对学习的感悟
学习有三个阶段:一是有意练习;二是感性学习;三是改变心智模式的学习。
第一阶段 有意练习
对有意练习很好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深层而系统的知识,我们很多方面还很陌生,掌握的不是很多,多读文献,多交流,去企业学习是我们的有意磨练,获取专业知识有效的途径。与种植,养殖,食品加工,食品包装,药检等行业的专家和领先者多学习沟通很有必要。农大成教院举办的食品安全培训是当务之急,与时俱进,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也为后续食品安全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人力资源库。我个人不会说大话,这真是我的心里话。
以写心得感受和其它文章为例,说说有意练习。
一是选标题;可在写文章之初,也可写完文章再注标题,我个人偏向写完文章后,标题就在脑海中浮现了。
二是文章主题的结构思维;我大多以线性思维为主,有时很跳跃。常在有套路和无套路之间神游,无特定模式。
三是文章中插入图片;读图文并茂的文章,感觉不累,可能你的头脑中已有图片,但呈现出来会更好。余宏亮老师讲授微课程的理论时,呈现一阵子文字后,让我们赏析与文字相关的视频,很生动而有趣的课堂。貌似简单,但功夫全在课外。
四是会讲故事会使心得体会更出彩;所以平时收集素材很重要;
通过反复的训练中,我们慢慢积累经验,获得相应的能力,从而气场和自信会越来越增强的。
第二阶段 感性学习
要讲清楚感性学习,先要讲一个蛋鸡场的故事。
在蛋鸡场,有一个非常苦恼的事情,就是在小鸡刚出生没有多久,如何分辨公鸡和母鸡的。(是母鸡就留下来继续饲养,是公鸡就淘汰作其他用途)。
早在上个世界80年代,日本就开发了这样一种快速区分的技术。负责进行区分的老师傅,只要看一下刚出生的小鸡的屁屁,就能100%区分出来。
这项技能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大家想问这些师傅,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呀?!师傅的答案很让人沮丧,我不知道啊,但我一看就知道啊!
插播一下,这样的师傅,在我们学校大有人在,技能厉害,但说不出来。我有时也有这种状态,感受到而无法表达。
后来养鸡场的师傅是怎么培训新人看小鸡的屁屁的呢?
很简单,就是让新人一个一个去筛选,然后师傅只要站在边上对他的筛选结果给出判断:你选对了,你没选对,这个你选对了,这个对,这个不对~~~
这叫做感性学习。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可以学习很多你学不会的能力。而在食品安全的培训学习中难以做到这一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加强感性的学习,这恰恰是我们教学的短板。希望以后的培训能多一点感性学习,多提供我们与企业沟通和深层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使云南的食品质量安全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好,食药监管的队伍更完备。
第三阶段 改变心智模式的学习
课堂老师开放的思维模式让我感受颇深,很多老师不断尝试各种挑战,从各方面提升自已。不怕失败,自信满满。我从夏老师身上看到了这些。
夏老师带着一份情怀,来到撒哈拉,通过摄像头,呈现自然界惊心动魄的美于我们面前,她上课的气场和风格,让我们看见了她独特的魅力。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若我们人人都善于改变心智模式的话,我这次培训会感受更多,更透彻一点点。
写累了,但不会忘记,我们在一起学习的点点滴滴,乐享学习的每个时刻。以后有时间的话,会呈现更多的感受,让大家看见我,我逐渐看见你们了:夏老师,苏老师,班长,马春霓,老表,李燕琼,谷红,石青禾,徐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