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子烤肉好贵啊。”
《极简主义》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
还记得我买书那天,请我的好朋友去一个叫大榕树下还是什么树下的炙子烤肉店吃烤肉,那家店在大众点评的评价还不错,吃了一下味道也确实还不错,两个人吃了三百多块,当时付账的时候看到这个数字还是心里微微有些惊讶,心里的想法大概是:“卧槽这么破的店怎么这么贵!”,但表面上还是云淡风轻的买单出门。
出了烤肉店后我们一致觉得应该随便逛逛,溜溜食儿,逛着逛着到了一家新华书店(好像是新华书店)。
当时很惊讶,毕竟好多年没见过新华书店了,于是俩人一块进去随便逛了逛,我跟他说你看看有没有中意的书,我送你几本。最后送了他本啥书我给忘了,我就记得最后我给自己买了两本书,一本就是这个《极简主义》,一本是那个说“人间不值得”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写的《人间失格》。
《极简主义》我买完书当天就看完了,这书很薄,字数不多,也不是很难懂,于是看的很快。
《人间失格》至今还是新书。
一年多以前看了《极简主义》之后,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对我来说没什么太大用处,于是放在那里,也没有再看过。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
一年多以后的我比之一年多以前的我想得稍微多一点儿,变得稍微焦虑了一点,生活也连带着更混乱了一点。
其实生活混乱的程度远不止一点。
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但人在失意之后也可以很轻易的忘形,比如我。
失意忘了形,忘了形之后便很容易的陷入到一种悲伤的氛围里,伴随着呛人的烟火气和浓郁的酒精味,在时间的发酵下,这种悲伤化成了一种浓郁的、近乎实质的气质,或许短短几天,一个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小伙儿,就会化身成为一个生活的哲学家,张口就是几条生活的道理,打的你无所适从。
这种失意忘形的状态,发生在我和他吃完炙子烤肉的不久之后。
深陷失意的苦痛泥潭之中,我参悟出了一条至今信奉的道理,为了显示这个道理非常重要,接下来我将把它单独列成一段。
“人的价值取决于这个人能解决多大的社会问题。”
由这一点出发,我引出了两个问题:
1. 如何发现这个社会的问题?
2. 当发现了社会的问题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我发现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于是辞了职,南下深圳。
来深圳的理由很简单,我认为接下来的这份工作能够帮助我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当我发现了社会的问题之后,我应该如何解决”。
在新的岗位上,围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一点不断学习、思考,我逐渐发现新的公司在经营理念上和我的价值观不符,时间愈久,这种感受愈发清晰,我也愈发痛苦。
这种痛苦,一度让我的生活变得十分混乱,乱到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这种无休止的怀疑,除了让生活越来越混乱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渐渐崩溃。
感觉就像是我为我自己亲手砌起了一座城堡,但有一天突然发现,这座城堡被风一吹,变成了一堆沙。
而我,就正坐在这堆沙面前怔怔无语,不知所措。
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再这么下去孩子就废了。
所以尝试改变。
这种改变只围绕一件事展开,就是管好自己。
我学了一些佛教的基础知识,希望能通过宗教的暂时安放一下我混乱的思绪。
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后来我读了《搞定》,一点一点把生活里哪些杂乱无章的事情一点一点理顺。
再后来我突然从我的书柜里翻出这本《极简主义》,想再重新读一读。
再看这本书,感受全然不同。
看的越多,脑子里对佛教成佛的那一段叙述感受越深刻。
成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先成佛,成了佛之后再来教大家怎么成佛;另一种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努力,一起成佛,你们要是成不了佛,那我也不成佛了,我和大家共同进退。
写《极简主义》的两位作者,无疑是从这种生活方式中切身感受到了它的价值,希望能分享给更多的人,从某种角度来看,着实功德无量。
但总结起来,无论是佛教,还是《搞定》,亦或是《极简主义》,其实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人的精力收束起来,然后再分配,从而达到一种对生活、工作的掌控。
道理很简单,但落在实处依旧无法避免要反复刻意练习,掌握规则和技巧,把道理用在生活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