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个体从一个精子与一枚卵子结合开始,经过母体内的孕育,到出生,最终能演变发展成什么模样,从身体素质到精神世界,是遗传(天性)与环境(教养)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交互作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先天遗传或天性是生命的基质,后天不同环境与教养决定这基质的哪些部分更容易被显现出来,或显现。二是后天环境与教养能一定程度地对遗传天性起纠正、修整、弥补作用。
如此,生命过程似乎也在践行着一个哲学命题——如果说天性是决定论的体现,教养则一定程度体现着人类的自由意志。
那我们来看看,从生理、情绪、认知和社会文化等视角,生命是如何在遵循一定规律中保持独特性地,通过感觉、思维、行为的变化发展,整体连续中随年龄递进阶段式推进发展的。
这得从胎儿期开始说起。
除了最最基本的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完善,胎儿的生理基础包括自发性运动和基本反射,比如抓握反射的雏形,这些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胎儿期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胎盘的屏障作用能否阻挡一些潜在危害物质——致畸物——影响胎儿,包括病毒、某些药物、尼古丁和酒精。母亲孕期饮酒可能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是儿童智力迟滞的主要诱因,还会引起儿童运动不协调、注意力受损以及多动症。即使少量酒精接触也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母亲孕期抽烟可能导致孩子出生时低体重,学习能力缺陷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自呱呱坠地一个月内是新生儿期,一个月至一岁半是婴儿期。
此期生理基础包括:一、感觉能力,包括1、会对味道做出反应,这是新生儿寻求健康营养供给的标志。2、视觉方面更偏好人类面孔,7周婴儿的视觉通路和运动协调能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支持他们与其照料者进行目光接触,这一点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3、听觉偏好,更喜欢人类说话声音和自己母语的声音与节奏。
二、以模仿为基础的社交能力,镜像神经元是婴儿模仿行为的生理基础,也是一个人共情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
三、先天反射,包括姿势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踏步反射。这些反射相当于先天决定的安全设置,婴儿的轻轻啼叫、微笑和哭泣是建立社会关系的最有效工具,这些能力维持个体生存的高度适应性。
出生后最初几年是大脑发育最快时期,某些特定能力的发展,所需要的相应刺激必须在某个特定有效期内施加才有效,这种现象被称为发展中的敏感期。脑神经发育方面,约11岁时无用神经联结会逐渐减少,这一过程称为突触修剪。
这一时期重要的环境影响来自于母亲或养育者,其中接触安慰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个时期养育者的感受性、情绪性、社会互动性,能否敏锐地觉察并及时满足婴儿各种需求,情绪的稳定性,与婴儿有良好的互动等,决定了孩子能形成什么样的亲密关系——依恋类型,这种生命最初形成的依恋类型将伴随孩子一生,决定以后他所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质量。
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人类的依恋是天生的,发展心理学家安斯沃思进一步用“陌生情境法”总结出三种基本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在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里,这个第一阶段的基本信念是信任,发展问题是信任对不信任。

接下来是儿童期。
儿童期重要发展任务主要包括语言习得、认知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
一、语言习得的先天心理结构是语言习得机制,或者心理软件程序。语言习得不仅包括词汇和语法,还包括对话的社会规则,即肢体语言、声调和面部表情及对听者反馈的反应。
二、认知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以图式(解释概念和事件的心理结构)的同化(将新信息合并进已有图式的心理过程)与顺应(重建或修改图式以容纳新信息的心理过程)为心理基础,分为四阶段:

认知发展进步的标志是心理理论的发展,即理解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情绪与自己不同,且这些心理状态是他人行为的基础,每个人的心理理论决定对他人在特定情境中会如何反应的预期。重要的是心理理论还包括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应根据我们对这一特定个体的了解而进行调整。这种对他人心理世界的理解会提高我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让我们学会说谎并在需要时增加我们对他人做出全面判断的可能性。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即一个人的心智化水平。
三:社会和情绪发展。我们的健康、幸福甚至生存均依赖于良好有效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的基础是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学习理解他人的情绪行为,所以社会和情绪发展是儿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
心理学家运用气质这一术语来表示个体先天固有的人格与行为模式,因素包括羞怯—冒险倾向,恐惧情绪对道德发展的作用等。
后天方面,个体通过与父母、同辈和他人互动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过程称为社会化。其中父母教养方式起重要作用:

青春期
青春期所面临的发展挑战来源于生理变化(性成熟发育期)、认知变化和社会情绪压力。
生理变化方面主要表现有对体像的关注和性取向的发展,文化因素会影响体像与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
认知变化表现有独立问题、自我同一性问题。青春期个体处于皮亚杰理论最后一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思维发展取决于教育和经验,更依赖于文化价值观与环境的作用。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社会情绪变化表现为同辈群体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但高质量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一直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最强大的预测因素。埃里克森将独立自我的出现视为青春期个体必须面临的困境。
成年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发展是由两种基本需求推动的:爱与工作。
成年早期对个体提出的挑战是与其他成年人建立亲密关系,亲密性包括对另一个人在性关系、情绪和道德方面做出完整承诺的能力。进入成年期的标志有对自己负责、独立决策等。
在成年期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同伴婚姻中,良好关系的维系,真正起作用的是积极互动与消极互动之间的比例,研究发现最佳平衡状态是5:1。
成年中期的挑战是复杂性与繁衍,对应停滞,表达强烈的繁衍及生产意愿的成年人自我报告的生活满意度会更高。成年中期是个体在许多方面发展的高峰期。认知层面,许多成年人已经形成整合多种思维方式的重要认知能力,包括反省、分析以及辩证推理,他们也是整合自己知识与情绪的专家,这些能力使个体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更加深思熟虑、勤于反省。
成年晚期是自我整合的生命阶段,只要大脑依旧保持开放与灵活,一生的经验积累会使个体的智力水平最终达到顶峰状态。
适宜的体育锻炼会给老年个体在生理、情绪和认知方面带来明显改进,另外可以通过社区的志愿工作、旅行、加入俱乐部、参与课程或与孙辈共度时光来保持活力并亲近他人。
认知方面老年人大脑会通过以不同方式加工不同信息并激活更多脑区的方式来补偿退化造成的影响。
社会与情绪变化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倾向于进行选择性社交,只会为了保持对自己最有利的关系而投入生理和情感的精力。
总而言之,老年人在回顾自己经历时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大多数老年人都对生活感到满意,并且享受着更高水平的幸福感。
网友评论